人工智能+紡織,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4月1日上午,記者走進紹興(柯橋)印染產業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的工程師數字艙,打開“柯橋區紡織印染產業智能體”界面,工作人員只需簡單輸入關鍵詞,便能迅速找到目標面料、所需技術、對應人才等信息。比如,當我們想要尋找一款國風面料,工作人員只需在“找面料”板塊輸入“國風面料”四個關鍵字,系統便會自動篩選出相匹配的一系列面料,界面上不僅能看到對應面料的照片和基本信息,還有供應商戶的相關信息等內容。通過AI賦能,找面料不僅突破了時空的限制,還實現了分鐘級響應,效率大大提升。
從“織造印染產業大腦”到“紡織印染產業智能體”,柯橋紡織業邁出了從數字化到“人工智能+”的關鍵一步。據了解,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區紡織服務中心就聚焦紡織產業鏈痛點、難點、堵點,依托DeepSeek等主流開源大模型,全力打造紡織產業垂類大模型,構建“人工智能+紡織”應用體系,目前已完成面料、技術、人才等領域的8個產業服務智能體建設,近期將正式對外發布,這也將是紡織行業首個AI大模型。
構建紡織業的AI大模型,有天時,更少不了地利與人和。一方面,DeepSeek等開源大模型的出現加速了開發的進度,另一方面,開發團隊也攻克了不少難題。
“最難的是兩個方面,一個是算法,還有一個是數據。”區紡織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前期,區紡織服務中心依托技術團隊,結合紡織產業這一特色產業開發了科學的算法體系,來適應各個應用場景。同時,開發團隊還對產業數據進行了大量的治理,比如,現有的大模型里面有五十萬張的面料數據庫,對這些數據進行匯聚、梳理、治理,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同時,柯橋紡織業有著多年的數據沉淀。以“找人才”板塊為例,這一板塊主要依托“浙里工程師”跨場景應用,建成多維度產業人才庫和技術成果庫,精準勾勒人才畫像與技術成果信息,快速實現企業需求與人才、技術高效適配。目前,大模型內已整合專業人才1.8萬余名,專項技術600余項。
“接下來,我們將結合用戶需求進一步迭代產品,并開發更多應用場景,同時還計劃打造一個承接能力更強的算力中心來保障系統的順暢運行,加快解決產業鏈上的痛點、難點、堵點,助力柯橋紡織產業向高質量發展。”區紡織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