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紡織業,紡衣冠也織文明;紡織業,是經濟也是人文;紡織業,上天入海,“老樹新枝”;紡織業,以創新之鑰打開新質生產力之門!2024歲末之際,新華社記者深入紡織行業,走基層訪一線,溯源頭看新質,深度解讀“老”紡織的“新”力量。本刊特此轉發,為紡織人鼓勁加油!
紡織業,紡衣冠也織文明。
紡織業,是經濟也是人文。
紡織業,上天入海,“老樹新枝”。
紡織業,以創新之鑰打開新質生產力之門。
2024年巴黎奧運賽場,當中國健兒揮舞五星紅旗時,很少有人知道,一抹抹耀眼的中國紅,出自浙江紹興市柯橋區的紡工之手:歷經10多道工序,融入納米防水技術和雕印工藝,不怕掉色,無懼雨淋。
遙距巴黎上萬公里的柯橋,有可媲美塞納河的浙東運河,也有全球最大的紡織品集散中心——中國輕紡城。
柯橋面料制造商蕭興水,笑稱自己也應得到一枚“金牌”——中國代表團和加拿大代表團的服裝面料印花,都在他的乾雍紡織有限公司完成。
在錦綸面料上印制復雜的圖案,看似簡單,實則充滿挑戰。面對國外高水平同行,蕭興水帶領不足百人的企業,歷時近10年,一點一滴“摳”出全球領先的錦綸數碼印花技術。
不僅僅是柯橋,中國紡織“新”力量與奧運盛宴的緊密“交織”,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當劉宇坤“射落”男子50米步槍三姿金牌時,身上那套“冠軍甲”,由北京服裝學院團隊研發,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打破西方國家對射擊比賽鞋服的壟斷;
當鄧雅文幫助中國隊首奪自由式小輪車冠軍時,那輛“摔”不壞的自行車,由東莞泰合復合材料有限公司生產,采用國產碳纖維打造;
當不少運動員因為奧運村“放棄空調”喊熱時,江蘇金太陽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玉石納米級粉末融入纖維生產的“冰絲涼席”,帶來涼爽舒適;
……
原料、配料、設備、設計、織造、印染……今天的中國紡織,門類之齊全、產業鏈之完備,獨步全球。
老紡織蕭興水篤信,一塊布的傳統認知已被顛覆,不能再用老眼光看“新”紡織,“這個產業早就不是紡布、染色那么簡單,而是全面融入了新動能、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
探華夏史,錦絲繡線與燦爛的中華文化經緯交織;看新時代,國潮新韻編織美好生活;發展新質生產力,“老紡織”依然朝陽。
這塊“布”,深度參與“編織”中華文明
地球上有人煙處,就有紡織的影子。
距今6200多年前的蘇州草鞋山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了迄今中國最早的紡織品——葛羅織物。而新石器文化的另一個紡織代表物,則是同樣源于中國的楮樹皮衣,被譽為無紡服裝的活化石。
“紡織、服飾,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重要標志!鄙虾<徔棽┪镳^館長賈一亮說,“紡織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從未缺席!
萬物皆可紡,經緯織文明。麻、葛、絲、毛、棉……既是服飾、家居、藝術品的原料,也服務于醫衛、工程乃至軍需,甚至充當過貨幣。
1200多年前,唐朝一個平常的冬日,河南澠池一條不寬的路上喧鬧異常。一輛裝滿陶器的馬車陷在冰雪里,把路堵死了。
眼看夜幕降臨,堵在后面的旅客越聚越多,一個叫劉頗的人走了上去,問道,“馬車上裝著的罐子值多少錢?”答案是“七八千錢”。
劉頗打開包袱,拿出一些細絹“買”下這些罐子,然后命令僮仆把馬車上的罐子推下懸崖。重量減輕,車終于動了,人群歡呼起來。
這就是“劉頗當機立斷”的故事——在這里,紡織品發揮了貨幣功能。
在中華語境中,“衣食住行”是人的最基本需求,“衣食足而知榮辱”是文明的常識。至于“衣錦還鄉”“錦衣夜行”等成語典故,同樣表征著“衣”的權重。
唐代大儒孔穎達對“華夏”二字做過注釋:“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古代對親緣關系的等級制度叫“五服”,中原華夏諸侯的和平會盟稱為“衣裳之會”。
從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魏孝文帝服制改革,到近代中山裝登場……小小衣冠,藏有禮樂典章、攸關家國治理。
深度參與“編織”中華文明的紡織業,也深深標刻著文化自信。
2024年春天,一場名為“衣生萬物,傳統重構——五色華彩馬面裙”的專題展,在上海紡織博物館向公眾開放。眾多展品中,最讓參觀者震撼的,是一件由馬面裙改制的上衣。
這件衣服由一名美國女士捐贈。她的祖輩19世紀曾來中國做貿易,帶回的這件中國衣服,繡有寓意福山壽海綿延不絕的海水江崖紋、云龍紋、鳳鳥紋,是他們家族的“傳家寶”。
馬面裙展吸引現場觀眾逾4萬人次,線上瀏覽破百萬,甚至有男士專門跑到試穿區體驗一把。
這盛況,在賈一亮的意料之中。“隨著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熱度不斷攀升,馬面裙非;鸨粩喑鋈!
今年秋天,由柯橋設計師高晶打造的蝴蝶紋樣刺繡面料,被做成時裝在深圳銷售。這款面料的設計靈感,來源于高晶見到的一件湘繡嫁衣:黑色的底布,幾乎被蝴蝶和花卉刺繡遮滿,“每條線、每只蝶,仿佛都帶著千年的文化密碼”。
這名紹興晶遠創意設計公司的總經理,今年完成了本科畢業論文——《湘繡藝術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幾年前,經營刺繡面料已多年的高晶,決定回爐攻讀“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把目光投向有2000多年歷史的湘繡——她總想知道,一針一線的源頭在哪里。
嫁衣是她得到的答案之一。高晶在論文中分析認為,蝴蝶紋嫁衣可能源于苗族傳說中的“蝴蝶媽媽”!懊缱迦罕娤嘈湃f物都是由‘蝴蝶媽媽’孕育而生,因此把蝴蝶刺繡在衣服上,表達對先祖的尊敬與膜拜,同時也祈求‘蝴蝶媽媽’保佑。”
這塊“布”,見證數千年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米蘭伊辛巴爾迪宮,全球藝術家、設計師趨之若鶩的時尚圣地。
在這座建筑誕生的16世紀,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從遙遠的東方歸來。他念念不忘“松江布”:“松江地區盛產水稻和棉花,當地織造的布匹供朝廷使用。”
當時的松江,已經有“衣被天下”的美譽。而“松江布”的輝煌,離不開一位偉大的東方女性——黃道婆。正是她改良了紡織技術,提高了生產效率,使“松江布”享譽一時。
大航海時代的風,順著海上絲綢之路,將“松江布”吹向歐洲。在歐洲,這種又稱“南京布”“紫花布”的面料,曾是上流社會追逐的時尚。
法國作家大仲馬的《基度山伯爵》中有這樣一個場景:主人公埃德蒙·唐戴斯以羅馬湯姆森-弗倫奇銀行代表的身份,拜訪馬賽市長,身穿“紫花布褲”。
在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中,“紫花布”出現了7次。法國作家福樓拜筆下的包法利夫人,“南京布”的袍角讓人心神蕩漾。雨果《悲慘世界》中的公子哥托洛米!白钪v究的服裝”,也是一條“南京布”做的衣褲。
如今,上海紡織博物館里依然躺著幾塊“松江布”,另一個保存這種布料的地方,是大英博物館。
比大航海更早的時候,張騫鑿空西域,絲綢之路就已經開啟了東西方大規模商貿文化交流,紡織品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張騫之后的2100多年間,以絲綢之路為代表的東西方商貿通道,雖有過“短路”,但始終無改交流互鑒的大勢。新時代的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倡議并積極踐行文明交流互鑒。這種交流互鑒,有著遠比絲綢和棉布豐富得多的內涵,但紡織品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
正是紡織和時尚,讓米蘭伊辛巴爾迪宮迎來東方古國來客。
幾年前,柯橋曾找到意大利時尚協會主席馬里奧·布塞利,希望合作秀展,當時對方沒有同意,認為“柯橋的時尚度還不夠”?聵蛉瞬粴怵H,與國外聯合培養設計師,辦起柯橋時尚周,越來越多面料企業開始做成衣……去年,這名米蘭時裝界的教父認為,時機到了。
2023年春天,一批意大利設計師來到柯橋走訪面料企業,由中國輕紡城創意產業中心主任阮春萍當向導。在這個全球最大的紡織貿易集散中心,海量、原創的面料,讓見過大場面的意大利設計師也有些挪不動步子,阮春萍不得不掐表限時。
這次柯橋之行,讓意大利設計師驚嘆的不止是面料!八麄儧]想到柯橋的產業發展這么強,他們以前只聽說北上廣深,不知道中國下一級再下一級的城市能量在哪里,切身體會讓他們驚嘆。”阮春萍說。
2023年9月19日,這些被選中的柯橋面料,經中國和意大利設計師之手做成時裝,出現在世界四大時裝周之一——米蘭時裝周的“柯橋日”秀場。
設計師之一、中國美術學院時尚設計學院副院長凌雅麗,選用了柯橋企業生產的未脫脂的真絲面料。她以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鳥鳳凰為靈感,取名“典雀英鯀”。這些融合了中國旗袍和西式風格的時裝,登上了伊辛巴爾迪宮的T臺。
“這是中國內地城市第一次進入米蘭時裝周的官方日程。”柯橋區委常委、輕紡城黨工委書記袁笑文說。
2023年米蘭時裝周后,幾名國際頂尖設計師到柯橋的魯鎮又辦了一場秀。那天,一名意大利設計師的針突然不夠用了,阮春萍馬上用手機下單,不到半小時,新針已經別上了設計師的樣衣。
柯橋產業鏈之完整,震撼了意大利設計師,阮春萍耳邊不停響起“Amazing”(令人驚喜)。有設計師告訴她,“我想在這里定居”。
今年9月18日,米蘭時裝周“柯橋日”暨2025春夏新品發布會在意大利米蘭如約舉行。同樣是來自柯橋紡織企業的面料,不同的是設計師全部由中國人擔綱,發布會的主題就叫“邂逅東方,邂逅未來”。
這塊“布”,支撐中國工業的起步與起飛
1929年1月,一個消息在滬上不脛而走:上海要選市花了,由市民投票!
結果大出所料——從未被視作“花卉”的棉花,居然力壓群芳,票居榜首。
《申報》這樣解釋棉花當選的原因:“花類美觀,結實結絮,為工業界制造原料,衣被民生,利賴莫大……”
古今中外,紡織一直都是重要的基礎產業。在大仲馬寫下《基度山伯爵》的清道光年間,流入中國的白銀,相當大一部分是以棉紡為代表的紡織產業“掙”來的。“作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的松江,更奠定了上海地區,這個中國近代工業發源地的產業基礎。”上海大學歷史學教授廖大偉說。
與松江相距40公里的上海紡織博物館,原申新九廠廠長陳春馥開門見山:“紡織是上海的支柱產業。”
1878年,李鴻章決定在上海設立機器織布局,中國第一家現代化的棉紡織廠誕生,這也是申新九廠的前身。
“近代以來,紡織工業在中國民族工業崛起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僅改善了民生,也為整個中國民族工業積累了技術知識和人才隊伍!绷未髠フf,“紡織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近代產業工人主要集中在紡織企業,這直接推動了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
“寫入中國工運史的‘二·二’斗爭,就發生在申新九廠!鄙晷戮艔S最后一任廠長宋琴芳說。
廖大偉說,作為工業化的先鋒,紡織業在許多方面有開拓之功,比如契約精神、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等。這名長期研究中國近代紡織史的專家,收集的棉紡企業原始檔案,堆了半個走廊。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更是將紡織業比作新中國的“母親工業”。
新中國成立初期,紡織業工業產值約占全國工業產值的35.7%,成為推動國民經濟恢復與穩定的重要基礎。老一輩人都記得,“國棉一廠二廠三廠……”,曾是許多城市的工業地標。
1979年,宋琴芳成為申新九廠的一名工人,此后十幾年,她沒見機器停下來過。24小時轟鳴的機杼,抒發著上海乃至全國工業化的氣息。
陳春馥回憶,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申新九廠一年交給國家的利稅都在5000萬元左右,比當時很多縣的財政收入還要多。
翻閱《上海市志·工業分志·紡織業卷》,1981年上海市紡織局利潤30.1億元,稅金13.09億元,創利水平居全市各工業部門之首。而彼時,上海工業總產值約占全國的1/8。
改革開放后,紡織業率先探索“三來一補”對外合作,成為我國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為中國經濟騰飛立下汗馬功勞。
無錫一棉紡織集團董事長蔡赟表示,很長一段時期,我國出口創匯的大頭是紡織,紡織工業對其他工業門類的支撐作用明顯。
他回憶說,1979年,無錫一棉在江蘇率先引進外資項目,工廠就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空調。無錫當地一家企業,通過消化吸收無錫一棉的先進空調技術,逐漸成長為國內知名的空調制造商。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壓錠解困”的政策實施,紡織業又成為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998年1月,全國紡織壓錠第一錘在申新九廠砸響,拉開了三年內壓縮一千萬落后棉紡紗錠的序幕,成為加快國企改革的信號!皦旱舻亩际潜驹撎蕴臋C器;仡^看,這是非常明智的。開啟了上海工業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的轉型,帶動了那些老的傳統企業的突破!标惔吼フJ為,紡織產業的結構調整,為后來進入的企業特別是民企,騰出了發展空間。民營經濟迅猛發展,又成為帶動紡織工業騰飛的重要生力軍。
進入新世紀,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紡織業全方位對外開放,繼續領跑。
距離無錫一棉不到100公里的蘇州吳江區盛澤鎮,自古盛產絲綢。根植于當地高度集聚的產業業態,這個彈丸小鎮擁有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盛虹集團和恒力集團。在紡織領域,能與之媲美的恐怕只有德國小鎮黑措根奧拉赫,后者擁有全球兩大運動品牌阿迪達斯和彪馬。
2012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制訂的《建設紡織強國綱要(2011-2020年)》,提出發展目標是“建成能夠滿足國內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現代紡織產業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盡管國內外市場風云變幻,但中國紡織業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產業綜合實力、質量效益進一步增強。
2020年底,中國工程院組織專家,將我國制造業26個行業和世界制造業強國作了對比和分析,指出“我國有5個行業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其中領先的是紡織工業”。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中國紡織業銳意改革、創新開放,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一定能繼續立于潮頭,走在前列!睂O瑞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