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產 賣身 漲價…產業受挫,國內外化工積極自救
最近幾年,在疫情陰霾之下,全球經濟環境復雜多變,各種不可抗力因素頻繁出現,疊加歐洲能源危機席卷全球的瘋狂影響,化工企業陸續交出虧損等不良的成績單。近期國內外紛紛開始減產、關閉生產線,并同步采取裁員降薪、部門優化、聚焦主業、割肉斷臂等措施,力求救自己于水深火熱之中。
亨斯邁:產能下調1/3
宣布將位于鹿特丹的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MDI)產能下調1/3,停運的MDI生產線只有在“條件允許時”才會重啟。亨斯邁表示,預計未來幾年歐洲油氣價格仍會持續高位,因此企業或將進一步重組其歐洲業務。
雅苒:大幅削減了歐洲的氨產量
由于天然氣價格高企,雅苒國際去年大幅削減了歐洲的氨產量。2022年第四季度,其在歐洲加權平均天然氣成本為31.5美元/百萬英熱單位,高于一年前的22.7美元/百萬英熱單位。截至1月底,該公司35%的歐洲氨產能和28%的歐洲化肥產能仍處于停工狀態。
陶氏:裁員2000人,關閉部分設施
去年四季度,陶氏化學營收118.6億美元,同比降低17%;凈利潤6.1億美元,同比下滑64%。因此,陶氏化學宣布將在全球范圍內裁員約2000人,并關閉部分生產設施,同時將進一步評估歐洲等地的資產配置。此次裁員規模相當于陶氏化學員工總數的5%。
化工業巨頭3M公司發布了悲觀的全年盈利前景,并計劃削減2500個全球制造崗位。
金力泰:轉型升級,管理層降薪50%
金力泰董事、副總裁 (分管董事會辦公室)湯洋表示,管理層已于2022年第二季度起主動降薪50%。
廣信材料:4000萬出售股權和應收借款本金
為進一步整合公司資源、優化資產結構,有效降低經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廣信材料與上海德威涂料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將持有的上海創興60%股權以及對上海創興的應收借款本金5275.87萬元,合并交易對價為人民幣4000萬元出售給上海德威涂料。
飛鹿股份:2878萬轉讓股份
飛鹿股份與嘉乘基金、劉得勝、俞佳星以人民幣25,000,000元向朝來芯火轉讓合計持有的蘇州恩騰25.00%股權;以人民幣3,780,000元向飛騰二號(蘇州恩騰的員工持股平臺)轉讓合計持有的蘇州恩騰4.50%股權。
華凌涂料:30.67%股權掛牌轉讓
據全國產權行業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華凌涂料有限公司30.67%股權掛牌轉讓,轉讓底價為4728.97萬元。轉讓方為中國昊華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金隅涂料:掛牌轉讓55%股權
北京產權交易所發布《新疆金隅涂料有限公司55%股權》公告,標的企業名稱為新疆金隅涂料有限公司,標的企業股權結構前十位股東名稱持有比例為北京金隅涂料有限責任公司55%,新疆皓翔新型建材有限公司45%。
中石化:5.14億掛牌轉讓股份
北京產權交易所信息顯示,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掛牌轉讓九州證券3.7億股股份(占總股本10.98%),轉讓底價為5.14億元。
PPG:考慮在2023一季度進行針對性的漲價
PPG2022年全年實現持續經營利潤為10.56億美元,同比下降26.72%;實現歸母凈利潤為10.26億美元,同比下降28.70%。PPG將繼續優先考慮在2023年第一季度有針對性地提高銷售價格,以緩解不斷增長的工資和福利成本。
塑料化工產業鏈2萬多家企業破產倒閉
作為能源密集型產業,能源價格的飛漲對塑料化工企業造成的打擊是沉重的。部分自救無效的企業已經開始走上了破產倒閉的不歸路,變賣資產還債、法拍流拍等都成了“家常便飯”。
707多家塑料企業破產重整、倒閉注銷、法拍
企查查平臺數據顯示,2023年年初以來,塑料企業(含塑料制造、銷售等名稱中包括“塑料”關鍵詞的企業)出現破產重整、注銷拍賣等風險的企業超過707家,覆蓋了上海、廣東、江蘇、重慶、廣西、福建等多個省市地區。
1580多家化工企業破產重整、倒閉注銷、法拍
而在化工行業,2022年內破產重整、注銷倒閉、法拍的企業高達7441余家,包括了有機化工、精細化工、農藥化工、石油化工等多個細分領域。
能源危機影響了石油、煤化、天然氣化工產業鏈的同時,疫情的侵襲也給家電、家具、船舶、房地產、汽車等行業的市場需求帶來了致命的打擊,而這些恰恰是塑料、化工產業重要的下游領域,導致多種化工品市場需求急速縮減。
風電、光伏、船舶等行業在2023年破產注銷備案數量各有近千家。也就是說,在2022年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已經有超過2萬家塑料、化工下游企業黯然退市。
一方面塑料化工廠想要生產卻面臨著原料供應緊張的困難,且近期減產的化工企業大多是國內國際知名的品牌供應商,這些企業的產品具有不可替代性,技術壁壘高難以進行復制。另一方面產品的銷售也遭遇重重阻礙,需要應對下游市場萎縮、同行競爭加劇、利潤被大幅擠壓的現狀,生存面臨極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