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中國化纖產業鏈創新大會暨發展紡織現代化體系(洪澤)行動指數發布會在洪澤舉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端小平,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鄭艷,淮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沖林,中國科學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美芳,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陳新偉,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協調司原巡視員、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咨詢委委員賀燕麗,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華珊,淮安市工信局局長楊維東,中共淮安市洪澤區委書記沈曉紅,中共淮安市洪澤區委副書記、區長張灝等嘉賓出席會議。
會議圍繞綠色循環經濟與行業新質生產力建設、纖維材料技術創新、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可持續、化纖油劑母粒及裝備發展等熱點話題進行專題交流,旨在促進化纖工業與上下游產業協同創新,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縱觀歷史,材料領域的每一次重大變革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進步。化纖作為紡織材料,不僅廣泛應用于傳統領域,還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環境保護等多個新興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鄭艷指出,化纖行業是當前紡織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領域和核心支撐。科技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是化纖行業加強創新的三個重要著力點:要加強關鍵裝備、關鍵原輔料技術攻關,將前沿技術融入纖維材料生產制造實踐;關注消費者需求,開發出更多具有差異化競爭優勢的產品;以產業互聯網賦能全鏈條,實現信息與決策協同的新商業模式和產業組織形式。
對于如何推動化纖行業創新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鄭艷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將聚集多方力量,加強調查研究,進一步完善政策舉措。一是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頂層謀劃,二是培育“工業互聯網+產品+生產性服務”龍頭企業,三是創造符合行業變革方向的重點產品,四是形成“工業互聯網+制造+生產性服務”的產業鏈集群。
纖維新材料產業作為四大千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之一,已成為淮安市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淮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沖林介紹,近年來,淮安市積極踐行“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念,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今年前三季度,淮安市多項經濟指標增速領跑全省,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其中,纖維新材料產業擁有眾多規模以上企業,形成了綠色化、高端化、差異化的產業鏈發展架構。洪澤區作為纖維新材料產業的重要板塊,通過延鏈、補鏈、強鏈,打造了錦綸、滌綸、芳綸等多品類、差異化的產業鏈集群,綠色循環再生纖維產業生態圈初具規模。
展望未來,張沖林表示,淮安市將繼續深化與上級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創新主體和研究院所的交流合作,借助大會磁場效應,推動纖維新材料產業不斷壯大。同時,他誠邀與會嘉賓繼續關心支持淮安的發展,為淮安加快成為江蘇“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的生力軍提供關鍵支撐。
中共淮安市洪澤區委書記沈曉紅指出,紡織業作為我國的傳統優勢產業,在多方推動下,歷經數十年發展,已成為全球產業鏈最完備、加工配套水平最高的行業之一。洪澤區依托良好的紡織產業基礎,聚焦纖維新材料產業,成功集聚了一批領軍企業。這一成就得益于國家及省市工信部門、行業協會及高校的支持。當前,紡織產業正面臨綠色轉型的關鍵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為產業發展創造了新機遇。本次大會是全國紡織材料領域的高端盛會,為洪澤提供了學習與推介的寶貴機會。洪澤期望借此契機,加強與各方的交流合作,催生更多豐碩成果。同時,她寄望各位企業家抓住機遇,持續提升產品含綠量和含新量,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上取得更大成功,也希望洪澤成為企業家們順風順水的創業福地。
前沿纖維鏈接未來產業
當前,我國化纖產業形成了“應用基礎-關鍵技術-前瞻技術”系統科研與工程體系,建立了長三角、泛珠三角、環渤海為核心三大優勢產業集群。中國科學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美芳表示,在由大到強的發展過程中,我國化纖產業要重點關注高性能化、功能化和智能化方向。基于此,她重點分享了三種前沿纖維的創新發展。
一是聚(2,5﹣二羥基﹣1,4﹣苯撐吡啶二咪唑)(PIPD)纖維。該纖維具有高強、高模、耐高溫、耐紫外線、耐濕熱老化、阻燃性好等性能,抗壓縮性能為有機纖維之最,可應用于空天探測器外殼、火箭外殼等領域。研究團隊在實驗室條件下,摸索出單體的合成和純化工藝,以及高分子量的聚合工藝,并完成小試干噴濕紡工藝,制備出墨綠色的初生纖維,實現了該纖維的紡絲一體化成型工藝。
二是仿月壤玄武巖纖維。研究團隊模擬月球環境紡絲設備,研發原位資源建設月球基地的關鍵技術,模擬月球表面環境,利用外界物理場產生的作用力來抵消物體重力,使物體處于無接觸、無容器的狀態,并首次開發出嫦娥5號月壤纖維關鍵制備技術,實現了仿月壤(Ce5-B1)制備連續纖維的可行性,并申請獲批嫦娥5號月壤500毫克。“這500毫克纖維的價值,相當于50公斤黃金的價值。”她感慨。
三是腦機接口智能纖維。研究團隊首次開發出世界上無限長的、特征尺寸達40納米的金屬玻璃纖維,可用于腦機接口,控制認知與動能系統行為。她解釋:“聲學纖維能夠實現人體深層組織生理信號監測。研究團隊受人耳聽覺系統啟發,開發出能聽見聲音的纖維,纖維能實時、連續、長周期精確監測心臟聲音。聲學織物在國際空間站實現對空間粒子的實時、連續與長周期監測,智能服裝在太空中工作18個月后性能依舊保持不變。”
未來,創新纖維的發展趨勢如何?朱美芳指出,未來的纖維,將實現從“小纖維”到“大纖維”的轉變。大纖維將實現“功能性、集成性、智慧型、導電性、響應性”五位一體,其內涵是基于材料、電子、信息、機械、生物等學科領域的技術突破與交叉融合,以智能化、超性能、綠色為特征,具有多功能、多結構、多材料特性。這種大纖維,是能對傳統產業集群起到高滲透性、顛覆性、變革性提升效果的新一代纖維。
“我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超過6%的經濟增長,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6.8%,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司原巡視員賀燕麗介紹,新時代以來,我國綠色生產力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能源結構得以優化,碳排放強度大幅下降,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空氣質量、水質顯著提升,生態保護紅線擴大,森林覆蓋率提高,綠色底色更加鮮明等。特別是在節能降碳技術方面,支撐先進高效光伏電池、漂浮式海上風電、氫基豎爐冶金、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第三代核電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我國已建成完整的清潔能源產業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
展望未來,賀燕麗介紹,為了推動節能降碳取得更大實效,今后國家將繼續采取務實舉措,包括強化后兩年工作,實施專項行動,健全管理機制,推進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同時,要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完善綠色低碳政策體系,加強政策協同和部門聯動,擴大碳交易市場覆蓋范圍,深化環境信息披露改革等。
“洪澤指數”劍指高端紡織
洪澤是一座充滿魅力活力的湖濱城市,也是一方筑夢圓夢的發展熱土。中共淮安市洪澤區委副書記、區長張灝介紹,近年來,洪澤聚力攻堅重大項目,如臺華新材項目從簽約到開工僅用70天,從開工到一期成功投產僅用14個月,二期項目從土地掛牌到施工許可證發放僅用48天,實現“五證聯發”僅用30個工作日,刷新了重大項目建設的“洪澤速度”;聚力精準培育企業,圍繞億元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小升規”企業等展開精準服務,全面提升企業質效;聚力產業集群發展,已形成以臺華新材為鏈主的高新尼龍紡織多品類、差異化錦綸材料產業鏈集群,以佩浦科技、三聯新材料為鏈主的綠色再生、差異化滌綸材料產業鏈集群,以超美斯、奧維芳綸為鏈主的芳綸纖維材料產業鏈集群等;聚力營商環境向好,如圍繞企業發展瓶頸問題,積極協調各類生產要素,全力幫助企業申報各級專項資金等。
“可以說,攀高比強、跨越趕超,洪澤跑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全區工業經濟增速趨穩、結構趨優、創新趨強、效益趨好。202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8.63億元,增長8.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1.74億元、增長4.7%;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2%。”張灝說道。
《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行動綱要(2022-2035年)》重點任務部分提出,設計“發展紡織現代化體系行動指數”,動態評價全國和重點區域紡織產業地位強大穩定程度。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華珊表示,“洪澤指數”是《行動綱要》發布以來的首個行動指數。在編制“洪澤指數”過程中,對當地企業中進行了廣泛調研,涉及一級指標5項、二級指標16項、三級指標43項、評價內容77項。綜合測算,“洪澤指數”得分為823分,得分率為82.3%,結果接近優良。其中,洪澤的“產業發展環境”總體達到優秀水平,“市場發展潛力”總體接近優良水平。
華珊指出,“洪澤指數”的發布,能夠綜合測評洪澤區紡織產業綜合發展水平,梳理優勢、經驗,發現短板不足,輔助洪澤地區明晰發展定位,謀劃升級路徑。基于此,她提出洪澤區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建議:做強主導產業,打造綠色纖維新質產業鏈條;穩鏈強優拓新,筑牢纖維新材料集聚優勢;打通自主創新鏈,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基礎承載力,建設綠色低碳產業園區;融通區域資源,構建產業協同發展體系。以綠色纖維+綠色制造,共織洪澤高端紡織藍圖。對于全國紡織產業來說,能夠借洪澤之“鑒”,以洪澤指數工作經驗為基礎,推廣開展全國重點紡織產業集群指數評價,為指導紡織行業‘十五五’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行業專家細化創新路徑
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是全球實現低碳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東華大學高性能纖維及制品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王華平表示,廢舊紡織品循環再生技術的總體目標是要達到“零拋棄”“清潔低碳”“高效高質高值”。總體思路是回收資源——從消費前為主(“廢”)到消費后為主(“舊”),廢舊融合;回收路徑——瓶到纖維(B2F)、纖維到纖維(F2F)、纖維到單體(F2M)、纖維到復合材料(F2C);回收技術——物理法、物理化學法、化學法、生物法;回收產品——紡織品、纖維、聚合物、單體、化合物、熱量。
當前,行業在混雜廢舊紡織品處理技術、單一紡織品循環再生工程技術、混合紡織品梯度利用循環再生工程技術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未來,行業將推進微波等解聚過程強化技術、生物解聚再生技術、乙酸解聚-再聚合技術、化學轉化融合再生技術等廢舊紡織品回收新技術產業化開發,并通過模塊化集成技術、產業鏈升級、智能化改造、系統重構升級等,強化高水平現代廢舊紡織品處理產業體系建設。
全球芳綸需求量持續增長,國內需求量增速遠高于全球其他市場。但國內對位芳綸生產效率、產品性能、成本控制總體落后國外先進水平。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化纖研究所所長胡祖明表示,突破卡脖子技術并實現高端對位芳綸穩定化、低成本化、系列化、環保化勢在必行。基于此,他詳細介紹了對位芳綸的創新發展方向,包括高性能對位芳綸聚合物制備研究、對位芳綸高速干噴濕紡技術研究、多級高效溶劑回收技術等。以高性能全芳香族纖維(PPTA)系列化與規模化制備關鍵技術為例,項目組在PPTA聚合設計及其纖維一步成型、PPTA新型涂層材料的制備、芳綸表面和界面改性及其增強聚合物復合材料、生物質呋喃基芳綸的制備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
目前生物基化學纖維總產能僅占化纖總量的1.25%;按“十四五”期間增長4個百分點預測,將達到300萬噸;如果占比達到10%,將達到600萬噸,市場空間巨大。基于對生物基化學纖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的分析,恒天纖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樂軍指出行業未來發展的趨勢:一是研究非糧原料,如以玉米秸稈、木薯等農林廢棄物為基礎原料,或以CO2進行生物生產;二是原料綠色化,如采用1,3-丙二醇、1,4-丁二醇等二元醇以及乳酸、丁二酸等生物可降解原料;三是開發差異化、功能化、高性能化、循環再生的產品;四是裝備工藝一體化發展,建立系統理論和產業配套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