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資源創新利用創新團隊主導完成了“栽培陸地棉地理分化和纖維品質改良的基因組學基礎”研究,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遠緣雜交對陸地棉纖維品質改良的關鍵分子證據,證實了遠緣雜交在棉花育種中的重要意義,為進一步深入解析陸地棉的適應性演化和提升棉花纖維品質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據杜雄明研究員介紹,栽培陸地棉廣泛種植于世界各地,是最重要的天然纖維來源,纖維品質直接決定了其經濟價值。國內外棉花育種專家開展了廣泛的遠緣雜交工作,將許多稀有的重要基因轉移到栽培陸地棉中提高纖維品質,但并未對這些基因進行深入研究。
該研究分析了超過3000份棉花種質資源,總計調查了近80000個纖維品質數據,全面剖析和評估了現存陸地棉種質資源中纖維品質相關的優異位點,并從遠緣雜交漸滲系中鑒定到兩個新的與纖維品質密切關聯的優異等位變異,分別源自二倍體栽培種的亞洲棉和二倍體野生種瑟伯氏棉,其中源自亞洲棉的優異等位變異對纖維長度和纖維強度的提升接近15%,擁有顯著的纖維品質改良潛力。
該研究結果不僅首次從基因組水平證實了育種史上遠緣雜交對陸地棉纖維品質的貢獻,而且為大幅度提高陸地棉纖維品質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優質基因源,將有效地推動陸地棉分子育種進程。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資源創新利用創新團隊主導完成了“栽培陸地棉地理分化和纖維品質改良的基因組學基礎”研究,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遠緣雜交對陸地棉纖維品質改良的關鍵分子證據,證實了遠緣雜交在棉花育種中的重要意義,為進一步深入解析陸地棉的適應性演化和提升棉花纖維品質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據杜雄明研究員介紹,栽培陸地棉廣泛種植于世界各地,是最重要的天然纖維來源,纖維品質直接決定了其經濟價值。國內外棉花育種專家開展了廣泛的遠緣雜交工作,將許多稀有的重要基因轉移到栽培陸地棉中提高纖維品質,但并未對這些基因進行深入研究。
該研究分析了超過3000份棉花種質資源,總計調查了近80000個纖維品質數據,全面剖析和評估了現存陸地棉種質資源中纖維品質相關的優異位點,并從遠緣雜交漸滲系中鑒定到兩個新的與纖維品質密切關聯的優異等位變異,分別源自二倍體栽培種的亞洲棉和二倍體野生種瑟伯氏棉,其中源自亞洲棉的優異等位變異對纖維長度和纖維強度的提升接近15%,擁有顯著的纖維品質改良潛力。
該研究結果不僅首次從基因組水平證實了育種史上遠緣雜交對陸地棉纖維品質的貢獻,而且為大幅度提高陸地棉纖維品質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優質基因源,將有效地推動陸地棉分子育種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