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三五好友去郊區或公園,在藍天白云下享受愜意時光,搭一頂帳篷進行野餐、燒烤……進入4月,天氣漸暖,露營這一微度假旅游方式成為踏春選擇之一。
近年來,露營熱度越來越高,實現了從小眾愛好到大眾趨勢的迅速轉變。這股露營熱潮背后反映出我國巨大的消費潛力和廣闊的產業發展空間。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露營相關企業共19.7萬余家,其中,2024年前兩個月新增注冊企業6600余家,與2023年同期相比增加5.6%。
然而,迅速發展的露營市場,難免出現一些問題。一方面,現存營地的數量與質量無法滿足市場急劇增長的需求;另一方面,露營裝備也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
“露營熱”折射消費潛力
隨著露營活動的持續火熱,對相關產業的帶動效果將更加凸顯。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促進戶外運動設施建設與服務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我國戶外運動場地設施將持續增加,戶外運動設施建設和服務質量供需有效對接,推動戶外運動產業總規模達到3萬億元。
艾媒咨詢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露營經濟”核心市場規模達1134.7億元,同比增長51.8%;預計2025年中國“露營經濟”核心市場規模將上升至2483.2億元,帶動市場規模將達到14402.8億元。
露營關聯產業的想象空間也在進一步打開,帶動汽車、家電、預制菜等產業發展。如一些新能源汽車品牌陸續推出露營、旅行等模式,為消費者外出露營降低了出行和使用成本。
入春以來,隨著“露營熱”升溫,綜合平臺大數據顯示,最近,各地露營熱度持續高漲,“廣東露營”熱度上漲150%,“露營+賞花”成為時下大灣區年輕人最青睞的露營玩法。
隨著露營活動的日益普及,露營裝備的選擇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就像剛才我們看到的,主打輕量化的“輕便露營”方式尤其受到年輕人的青睞。這種露營方式所推崇的快開式帳篷、折疊露營桌椅等裝備持續熱銷,極大推動相關露營裝備產業的發展。
戶外用品正熱銷
國內“露營經濟”的火熱,也加快培育相關企業的持續升級,探索海外市場空間。
在廣西的一家運動用品專營店里,不少市民正在選購戶外防曬衣物,為出游做準備。
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商場里也推出了不少春游款產品。自行車、折疊椅、便攜帳篷、露營車等各種戶外用品的銷量直線上升。
在杭州拱墅運河體育公園的露營區,不少市民扎起輕便的帳篷,便攜桌上擺滿了水果零食。
在浙江武義這家戶外休閑用品企業車間里,工人們正在組裝二分體式氣爐。這是今年折疊式炊具中的熱賣款,這個月銷量增長近50%。
鹿楓戶外用品有限公司制造部經理 王崇軍:我們現在隨著銷售需求的提升,由原來的4條線增加到6條線,月產量從原來的1萬臺增加到2萬多臺。
適應新的消費需求,這家企業的研發人員采用輕量化設計,研制的新產品減重60%以上。一季度,企業已拿下近億元訂單。
同樣受益的還有服裝企業。江蘇一家運動服裝公司負責人介紹:“今年開春我們工廠就呈現產銷兩旺的態勢,目前接到的沖鋒衣訂單量已有5.3萬件,同比增長14%。”
如何從“網紅”變“長紅”
盡管近兩年我國露營旅游發展勢頭蓬勃,但相比露營旅游產業發達的國家,整體業態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露營經濟’發展一定是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網紅打卡式露營熱度必然會消退,真正的露營體驗應該是以親近自然、感受自由、放松身心,與朋友和家人共度時光為主要目的,而這些需求在現在和未來的中國社會會越來越重要和普遍,露營產業也會在持續摸索中國消費者特點和需求中逐漸發展、走向成熟。”薛嵐說。
復旦大學旅游學系副教授薛嵐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露營產業未來發展應重點考慮消費端、供給端和裝備端三個方面:在消費端可以更多考慮公共議題的塑造和培育;在供給端滿足研學、商務和家庭游客多樣化的營地需求;在裝備端則需完善產品品類,提升產品質量和科技含量。
2022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多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露營旅游休閑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對露營營地建設、全產業鏈發展、規范露營管理經營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為豐富旅游休閑產品供給,促進露營旅游消費釋放出積極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