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隨著疫情防控平穩轉段,穩經濟政策措施效果持續顯現,我國制造業開局良好。但二季度以來,受國內外多方面因素影響,經濟運行下行壓力加大,制造業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制造業PMI在2月份達到52.6%的階段高點之后持續下行,5月份跌至48.8%;工業增加值增速回落,企業經營效益下降,一些行業企業經營困難。6月份以來情況出現邊際改善,6月份、7月份制造業PMI分別為49%、49.3%,連續2個月小幅回升。從細項看,新訂單指數、原材料購進價格和出廠價格指數反彈較明顯,制造業行業景氣面有所擴大,制造業生產經營活動逐步筑底回升。
我們要正視當前面臨的困難。制造業PMI仍處于收縮區間,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處于擴張區間但有所回落;出口壓力加大,新出口訂單連續3個月在收縮區間;地產銷售深度調整、基建投資支撐作用有所減弱,內需指標依然偏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回落,企業效益下降,應收賬款增加。在這種情況下,要進一步穩定預期、提振信心,推動制造業穩步回升,一方面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依靠企業降本提效、開拓挖潛,尋找更多新增長點;另一方面也要加大政策支持,拿出更多實實在在的舉措,激發市場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多項政策措施,具備條件的政策措施要及時出臺、抓緊實施,同時要加強政策措施儲備,最大限度發揮政策綜合效應。
要繼續挖掘需求潛力,提高消費對工業穩增長的支撐作用。一方面,擴內需是基礎和關鍵。今年以來服務消費恢復較快,但商品消費不及預期,對制造業帶動作用減弱。最近,中央先后提出要進一步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家居消費,具體政策陸續出臺。要抓好政策落實,帶動居民消費增長和制造業恢復。我國家電更新消費潛力巨大,每年應報廢家電規模據估算超過2億臺,可加快完善廢舊電子產品回收利用體系,釋放群眾消費需求。還要繼續推進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行動,加快培育和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智慧健康養老、智能體育產業。另一方面,外需是帶動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特別是疫情期間,出口的高速增長有力支撐了我國制造業發展。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出口增長較快,要支持企業建設海外營銷和售后服務網絡,加強品牌宣傳推廣力度,拓寬出口運輸渠道,促進優勢產品出口提升。大力開拓多元市場,推動一批“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項目建設和經貿合作。
大力提振制造業有效投資,促進高質量發展。制造業投資是制造業供給能力形成的基礎和先行指標。我國正處在產業升級快速發展階段,新技術廣泛滲透,傳統產業改造步伐加快,新興產業發展壯大,都會帶動制造業投資增長。同時,新能源產業、數字經濟相關制造業發展潛力巨大。要統籌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等,啟動實施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加快5G和千兆光網建設進度。繼續加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力度,擴大工業和技術改造投資,推動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
提升助企紓困政策精準性,打好降成本“組合拳”。可考慮進一步加大社保政策支持力度,針對部分經營困難行業企業,適時臨時性調低五險一金征繳率或者社保繳費基數最低限。應收賬款拖欠問題是導致制造業企業流動性緊張的突出問題。要持續加強清欠工作力度,除地方財政“三保”支出外,應明確將地方政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拖欠的民營企業賬款作為優先支付內容,同時加快建立長效欠款清欠機制。當前涉企收費有抬頭跡象,要把涉企收費負面清單落實到位,切實減輕企業負擔。隨著市場逐步調整和政策效應顯現,下半年我國制造業有望筑底企穩、回升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