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國內首家以各種紡織面料為主題的“布料圖書館”在杭州正式開館。該“圖書館”面積約2000平方米,是由一家服裝面料材料設計研發中心創辦,館內展陳的“書籍”由1800多款不同材質、紋樣和色彩的原創布料組成,為服裝設計師、服飾廠家及相關專業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研究、設計、交流和實習的專業場所,同時也面向公眾開放。
在創始人 Mary Ma 的構想中,這間布料圖書館,會是一個“共建共生、互助啟發”的平臺,主要的功能是“探索材料的可能性”。不同的人,只要對材料有熱情,都可以參與其中,和她的專業團隊一起研發新的材料!
從本質上看,Mary 解釋道:“這是一個材料設計和研發的中心,布料圖書館只是它的一個名字!
根據服務功能的不同,近 2000 平方米的單層空間,被分成了六個部分。走進入口處最先看到的,是展覽區,用以展示與國內外藝術家、設計師、獨立材料機構等不同對象合作后的成果。與之相連的是五個按“戶外、運動、都市、自然和藝術”等主題劃分的風格廳,里面掛滿了展現同一風格的各式布料、成衣和配飾。
而以上所有進行過應用的布料,都會出現在布料圖書館的陳列廳中,不同的陳列樣品按顏色排列在不銹鋼展架上,可以自由地拉出展架取用;每款材料都設有對應的二維碼,只要用手機掃碼,就可以了解材料的性能、應用及制造工藝。
剩下的三個功能區,分別是工作坊、研討區和多功能廳以及駐地設計師工作室。工作坊主要用于材料的創作,設計師等使用者可以利用其中的燙印、鐳射壓膠、制版裁切等制作復合材料的代表性工藝,在機器上進行各類材料實驗。研討區和多功能廳,會不定期邀請設計師、材料研發專家等,舉行面向大眾舉辦各類與材料設計相關的講座等活動。而駐地設計師工作室,配備了設計所需的工作設備,設計師可駐扎在圖書館內進行創作。
在而立之年,拿出自己的積蓄去建一個非營利機構,是一件讓許多人想不通的事。Mary 在材料行業干了 18 年,從未換過行。但“她和許多面料商不一樣”,這是許多接觸過她的設計師都認同的一點。
Mary 初入材料行業時,進了一家有 22 家分公司的鄉鎮企業,做總裁秘書。這份持續了九年半的工作,為她打了不少基礎,“從材料的制作、染色、印花、后整,包括后期的物流和成衣,都有涉及”。
2007 年,她成立了杭州麥雙紡織科技有限公司。起初是做外銷,四年多前,才做起了內銷。她逐漸發現,在內銷領域,材料被視為“一個零部件”,成了“被選擇”的一件商品,自己更像是一個品牌的布料供應商,不像在國外,“處于一個比較被尊重的角色”。
她有些不適應。過去,她和國外的設計師、品牌商,處于平等交流的位置,他們對面料提出的不少看法,啟迪她研發出了不少符合市場需求的新材料。但回到國內后,不少服裝公司,上門就問:“某個品牌用過的那種面料,你們有沒有?”
服裝設計領域的跟風與雷同,在她看來,與所使用的布料的同質化不無關系。
和許多同行相比,她是一個另類的存在。當別人在四處推銷所研發出的材料,期望將同一塊布盡可能地賣給更多的人時,她認為“材料是需要定制的”:“我覺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氣質,所以對于不同的人,你要給他不同的東西,符合他的東西。即使是同類型的品牌來找我們,就算他們看中的是同一塊基布,我們最后給他們的東西也可能是不同的。這樣制造出來的東西才沒有雷同感!
這種對非雷同感的追求,成了她和不少獨立設計師之間的契合點。
“單量小”,“有些東西很復雜”,“很多工廠不想做”或者“不愿意改”的訂單,她都會接。在合作的過程中,她并不會“你要一塊棉的面料,就直接給你一塊”。
設計師李云佳對《好奇心日報》回憶道:“當我跟她說,‘我要一塊棉質感的面料’,她就會給我一塊真的棉質感的面料,或者棉和其他面料混搭的,或者是純化纖的材料但是做出棉的質感的,或者還有其他的選擇!
在認識 Mary 之前,李云佳只使用純天然的布料。因為市場上賣的化纖材料,光澤度都很高,她不喜歡。
但后來,她才知道,“紗線的組織結構,包括后來的整理過程”,都能讓布料產生很大的變化,化纖也可以呈現出啞光的形態:“看面料成分只是最基礎、初步的步驟。100% 的棉面料,有10 多元一米的,也有 100 多一米的,全是靠工藝體現出來的。但是之前,我只會說,我要一塊棉的面料,不需要它有太高的光澤度,只需要霧霧的感覺,磨砂的?墒俏覜]有專業的詞語,但是我現在知道了!
在和這些設計師的合作中,搭建布料圖書館的想法也在 Mary 的腦海中逐漸萌生:“我覺得材料是有材料設計的,材料是有材料人這個稱呼的,我們不只是材料的供應商,布也不只是買賣的一個反應。我覺得材料除了做商業,有一個買賣的性能以外,它還(應該)有一個大家可以共同對它進行創作研發的產物。”
她想建一個“比較好的材料創作空間”。設計師在其間,不僅僅是來選擇材料去設計服裝的,而是可以被現有的材料制造工藝所激發,“能成為材料設計師”:“我覺得現在看到很多的品牌、設計師作品,很多還是用拿來主義做材料,把東西拿過來下菜。但是如果你從材料出發,就有自己獨有的東西的話,你這個設計師就很專深!
一年多前,她開始親自著手布料圖書館的設計。在整個空間中,她主要選用了木和水泥這兩種材料。這兩者在她看來,代表的分別是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她將它們拼在一起,設計了出了一半是水泥一半是木頭的桌子和吊燈。她想去破除一些偏見,比如“聽到滌綸,就覺得這件衣服不好,是棉就很好”。
她評價自己看待面料的態度,“很本質”,并沒有偏好特定哪一款面料。一款面料,在她看來,呈現的只是過去的工藝,根據不同的需求,它可以被再創造成另一副模樣。
而“1-20 布料計劃”的展覽,是她認真思索后,所決定的、將布料圖書館介紹給人們的一種理想的方式。她想通過分享材料知識和工藝,讓人們明白:“材料其實不是你現在見到的這個樣子。你可能見到一塊材料,會覺得它很樸實無華,你可能會把它丟棄掉,覺得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是它會因為你學到的知識,在你的手上會被發展出來,得到應用,這是它很大的魅力!
她特意將地址選在距離杭州西湖 13 公里,位于杭州市江干區俞章路 88 號的浙寶大廈,一個周圍都是低矮農居,很難與設計、時尚、創意等詞匯扯上關系的地方。因為“它能屏蔽掉很多人”,不會被那些“為看博物館而看博物館”的人“踏破門檻”。
這個地點雖然遠離市區,卻靠近杭州東站和機場,附近又有高架,方便貨物的運輸,地租也相對便宜,在 Mary 看來,是一個能“長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