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衣服、破被單、廢布條,這些原本以被填埋或者焚燒為歸宿的紡織品邊角料,在阜陽界首高新區北城科技園的安徽省天助紡織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卻有著不一樣的“宿命”。
在位于界首高新區北城科技園的天助紡織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堆廢布條正在進行“開松”處理,隨著滾軸轉動,布料纖維被慢慢“撕扯”變松,變成蓬松、潔白的再生棉。
“‘開松’的過程中,我們非常注重纖維長度的保留,通過和太原理工大學、東華大學等高校合作,提升纖維的長度。”安徽省天助紡織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曉磊介紹,“現在公司‘開松’出來的纖維長度,比行業平均水平要長5毫米。以前紡織的紗線主要在10支左右,現在已經可以紡到19支、21支、24支、26支等高支紗。”
纖維越長則品質越好,纖維長度的增加使棉纖維更接近于原生纖維,天助紡織通過引進先進設備,提高棉纖維的均勻度、粗細度、拉力和強力,降低誤差值。
“拿20支的舉例,這個支數以前上下浮動在0.4左右,現在我們可以達到上下浮動0.2這個標準。”安徽省天助紡織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質檢員彭俠說,“不要小看這0.2,這0.2的差值,可以讓紗線的品質上升一大截,這也意味著,我們檢測出來成品質量越來越好。”
紡織纖維多樣性和紡織品服裝的多元化,是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的痛點和難點,其中滌棉混紡纖維分離是核心。為了挺進新的市場,天助紡織向著細分領域進軍,與太原理工大學開啟了科研攻關之路,最終實現了常壓條件下滌棉混紡織物的規模化高效分離,解決了滌棉混紡織物循環利用的關鍵問題。
“該技術通過有效工序,可以分離滌綸纖維,可直接再次使用,且在生產過程中無廢氣產生、廢液不外排。且該技術對廢舊紡織品織物的品質和來源也沒有特殊的要求。”張曉磊介紹。
記者了解到,這項技術獲得了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碳中和技術方案征集全球冠軍、2023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二等獎。目前,企業已獲得知識產權65項,其中發明專利24項,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領域目前僅有的3項國家標準天助紡織就參與了其中兩項的制定。經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專業委員會認定,該企業廢舊紡織品利用量全國第二。
目前,天助紡織形成了以廢舊紡織品回收、開松、紡紗、再生棉抗菌紗線、織布、再生棉環保袋等為主導的產業鏈。今年年初,由天助紡織投資的天秉新材料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年產高性能再生纖維紗2萬噸、聚酯吸聲型材2萬噸、滌棉分離技術中試基地建設項目上馬。
“目前我們每年的廢舊紡織品處理量約兩萬噸,今年公司的上半年的產值約1.3億元,新項目有望2025年6月建成投產,屆時可形成年無害化處理廢舊紡織品5萬噸的規模,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張曉磊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