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網購越來越成為服裝銷售的主流渠道時,退貨對紡織產業鏈帶來的影響也變得越來越深遠。
在本次“雙十一”中,女裝退貨來到了歷史最高峰。
退貨率達到歷史最高峰
“雙11”期間,有女裝店在社交平臺稱發出去2000件衣服退回來1500件,其中很多退貨理由是拍錯尺碼或者寄錯包裹。
擁有十多萬粉絲的電商女裝店主小珍(化名)表示,自入行以來,店鋪的退貨率就不斷攀升。早期的時候退貨率只有20%,但這次雙十一,店鋪的退貨率已經達到了75%。小珍在今年雙十一還面臨了被湊單的情況,“單看第一波活動前4小時退款,就占了當天退款的35%以上”。
而某奢侈品牌因成為“湊單神器”導致退貨率高達95%,女裝高退貨率現象更是引發熱議。
據統計,女裝成為退貨率最高的品類,特別是女裝直播的退貨率高達80%,有的商家退貨率甚至高達90%。高企的退貨率正在壓垮部分女裝網店,不少商家已經倒在“雙11”的前夜。
今年以來,許多消費者發現,以前關注和收藏的店鋪接連關閉,還有的發布了閉店通知,正在清倉甩賣。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40余家女裝網店宣布閉店或停止更新,其中不乏經營10年以上的老店和高分店鋪。
今年5月,“少女凱拉”被傳突然關店并失聯,在行業中引起軒然大波。該店鋪憑借低價銷售吸引年輕女性,月銷量超過90萬件,但最終因欠幾百個供應商上千萬元貨款走到了盡頭。
幾個月后,曾經的“淘寶女裝第一人”張大奕的店鋪“吾喜歡的衣櫥”也宣布退場,與1200萬粉絲告別。據張大奕本人透露,原因為毛利率已經支撐不了各項運營成本。
不滿的消費者
在小紅書上,關于女裝退貨的話題有著高瀏覽量。截至發稿,“女裝退貨率為什么這么高”話題有超過5000萬瀏覽量,多位消費者分享了近期的網購經歷。在消費者看來,選擇退貨主要有以下原因:貨不對板、預售期長、模特圖更重視氛圍感而不是細節等。
一位消費者對第一財經表示“今年雙11沒怎么買衣服,原因是618期間買的衣服10件退了9件,退貨率很高,不僅耽誤我的時間,買到貨不對板的衣服也很影響心情。現在都選擇在線下試衣服后買,價格沒有比網購的衣服貴很多。”另一位消費者對第一財經表示,“冬季的衣服單價本來就高,隨便一件大衣或者羽絨服價格都上千了,但是預售時間那么長,10月底拍下后顯示11月底發貨,不想等那么久。”
在社交平臺上,關于女裝退貨率高的話題下常有消費者和賣家爭論。有賣家發帖表示今年退貨率高生意難做,消費者評論稱當前女裝存在貨不對板的問題。對此,商家回復稱消費者想用100元的價格購買500元質量的衣服,消費者再次回應表示“一分價一分貨,你覺得你的貨值錢可以賣個合適的價,而不是賣家自愿賣低價的偽劣品后再以這個為借口為自己辯護,你說對不對?現在的網紅女裝店一條普普通通的裙子幾百塊也不便宜吧?物價漲到一塊布幾百塊還虧本?”
此外,同質化的宣傳圖也讓消費者難以分辨,消費者表示“現在買衣服真的很難選,看中一件衣服,只有氛圍感的圖片沒有實拍圖,利用App‘找相似’的功能一搜索,每家都是一樣的網圖,根本不知道實物長什么樣,干脆不買了。”種種問題導致了消費者對于當前女裝行業的不滿,退貨率也節節攀升。對此商家反饋,女裝行業的困境不僅在于退貨率。
對紡織產業造成連鎖反應
網絡銷售作為紡織服裝產業鏈的終端,肩負了商品“驚險的一躍”的重要作用,當它產生了問題,則會對整條產業鏈造成連鎖反應。
這些年,賬期時間越來越長,跑路的情況也愈演愈烈,其中很大原因是從終端零售傳導過來,因為惡性競爭、退貨增多等因素,網售店鋪需要付出大量的額外運營成本,甚至可能因為退貨收不回資金,造成現金流斷裂。
而內卷造成的毛利降低,也讓下游商家想盡一切辦法壓縮成本,因此會對上游面料商提出“既要又要”的要求,從而引發整個營商環境的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