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盛宴,紅火繁榮,但直線攀升的退貨率卻讓服裝品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焦慮。
以女裝為例,部分商家的退貨率竟高達80%至90%,這意味著每賣出10件商品,最終只有1到2件能夠成交。這個在中國服裝史上從未出現過的情況,如何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來自“苦主”的抨擊
“眼看著退貨率從30%到50%再到70%,現在還在往上漲……”退貨率高企,不是這幾天的事情,近幾年品牌商家在討論退貨率時都帶著五分迷茫,五分無奈。但今年618電商大戰期間爆發的“退貨潮”,徹底讓品牌商家爆發了。
女裝品牌茵曼創始人方建華發文,呼吁有關部門介入打擊強制運費險,他認為退貨運費險初衷是為緩解網購過程中因退換貨而產生的運費糾紛,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本身是個好事兒。然而,隨著競爭加劇,平臺為了吸引消費者,將退貨運費險逐漸變成了強制性要求,大大增加了品牌的經營壓力。
方建華算了一筆賬:服裝行業一筆退貨訂單,在沒有收益的情況下要付出成本約15元,等于商家的廣告費、包裝物料、快遞費的投入直接打水漂。如果按照銷售1000萬,客單200元,哪怕僅保守算40%退貨,損失成本就高達30萬元以上,連帶成本每月損失過百萬。
近年來電商平臺競爭愈發激烈,平臺除了卷低價外,也在卷服務。“僅退款”和“全網比價”都是讓品牌壓力倍增的功能。
例如“全網比價”,它的設計初衷是便于消費者找到最具性價比的商品,但有很多人在鉆比價的空子,竭盡全力壓低成本,使用廉價面料、偷工減料、看圖做衣服等,最終,劣幣驅逐良幣。
“內卷”卷到消費者
但是,這場“退貨潮”中的“苦主”真的只有服裝品牌嗎?看起來,不管商家還是平臺,都在努力“討好”消費者,但行業內卷的結果,還是落在了消費者身上。
比如預售制。服裝商家認為這是在高退貨率時代企業生存下去的一種模式。按照女裝80%的退貨率計算,假設商家售出1000單,但真正成交的可能只有200單,所以商家也只做200單,按照消費者拍下產品的時間排隊發出,后面的消費者,則需要等待前面的人退貨,才能排上。
很多時候,店鋪里的二批預售、三批預售,都是第一批用戶退回去的貨。 當然還有“質量堪憂”“貨不對版”等讓消費者深惡痛絕,無法不退貨的各種問題。 品牌對消費者的詬病很清楚,平臺對品牌的怨言也很清楚。平臺方也出臺了一些政策盡量平衡。
淘寶天貓將聯合螞蟻保及多家保險公司,對新商、中小商家、優質行業商家、直播商家等多種類型商家,提供多項退貨運費險保費優惠等。 80%的退貨率,對于任何品牌來說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危機往往也孕育著轉機。
服裝行業需以此為契機,更加真誠地對待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通過產品創新和服務升級扭轉局勢。 浴火可以重生,服裝行業要為這一刻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