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6日下午,上海紡織博物館策展團隊攜手英國羅伯特高登大學增強時尚項目團隊,呈現“衣見如故——紡織技藝與數字時尚的穿越輪回”專題展覽,帶領大家踏入中、英兩國時尚和科技的奇妙世界。
本次展覽通過VR技術和互動視覺效果的運用,將展覽從靜態變為動態;利用三維時尚設計和人工智能輔助設計,來展示數字虛擬時尚的進步與發展;通過服飾投影十余種不斷變化的模擬內容和視覺效果循環,來展現中英文化的交融與碰撞,同時吸引觀眾的好奇與重復訪問,以推動更多文化和經濟上的交流機會。
一位來自藝術院校的專業觀眾對由英國John Walter博士創建的虛擬世界大為感嘆:“只是看到大屏幕的內容時,我完全不能理解到這個作品究竟是在干什么,以及想表達什么。但是當我坐下來、戴上眼鏡、點開播放鍵后,一切都豁然開朗了。”
兩國的風景、文化和標志性元素以藝術的形式生動形象地結合在了一起,利用紡織和時尚潮流里有代表性的紋理、圖案和顏色創作的3個場景里,分別是裝飾著哈里斯花呢格子紋的南京路、象征中國文化的龍和象征蘇格蘭羊毛的山羊。四處飄蕩的關鍵詞提供了有關“可持續性”和“慢時尚”重要性的信息,背景的喃喃之語中混合了傳統的中國音樂和蘇格蘭紡織歌曲。
英國赫爾大學藝術學院沉浸式設計教授江洋博士,作為英國藝術與人文科學研究理事會沉浸式時尚項目總負責人,在幫助觀眾參與VR體驗的時候談到:“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忘記,時尚行業是全世界最賺錢同時也是最具破壞性的行業之一。近年來流行的‘快時尚’理念,使衣服淪為快速消耗的物品,產生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高能耗、勞動密集、高污染,成為時尚業被詬病的幾大‘原罪’。與此同時,非遺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正日益成為一個世界性課題。服裝的快消化,卻讓其本該承載的美學理念、文化底蘊甚至是收藏價值變得蕩然無存。”
新冠疫情、地方保護主義和經濟增速放緩,讓全球時尚行業發展面臨巨大沖擊。與此同時,消費者謹慎情緒上升,開始反思自我與社會、文化、自然的內在聯系,更加渴望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上海紡織博物館館長賈一亮,作為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在為觀眾進行導覽時也特別指出:“我們常常看到將沉浸式技術應用于時尚品牌,但卻很少看到用于促進傳統手工技藝的發展,這也正是促成本次展覽合作的初衷——中英雙方因紡織服飾非遺文化的傳播而相遇,‘衣’見如故。我們希望通過使用人機互動的計算機技術來促進地域的、文化的交流與互動,將中、英兩國的元素進行文化與藝術的再創造,并以此為契機促進服飾消費者與制作者之間的人文溝通,加深人們對服飾的理解和對資源的珍惜。”
上海紡織博物館研究部主管、策展團隊成員薛彬也表示:“希望這些虛擬世界的互動能夠吸引年輕消費者的注意力,鼓勵他們思考服裝和紡織品的傳統和文化,并最終選擇更可持續的服裝,而不是一次性快時尚的生活方式。”
展覽以中國香云紗為代表的絲織服飾和英國哈里斯花呢為代表的毛織服飾為載體,展出了來自上海紡織博物館的多件精美藏品和中、英兩國不同設計師的六十余件設計作品,用更為年輕人所接受的數字技術來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強化紡織非遺保護和匠人精神,提升(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文環境和文化價值的再造能力。
8月27日下午,英國羅伯特高等大學格雷藝術學院副院長Josie Steed和創意與文化商學院副院長Karen Cross博士作為沉浸式時尚項目協同負責人,在展廳內為大家奉獻了一場非常有趣的哈里斯花呢手作工體驗活動。
觀眾通過親身觸摸面料的質感、對比挑選面料的色彩與紋樣、一針一線親手縫制徽章的體驗,對紡織文化和非遺精神有了真真切切地感受。
上海紡織博物館綜管部副部長、策展團隊成員趙莉君也邊學邊做,成為了體驗活動的講授老師:“每次和觀眾的交流與對話,每次和觀眾一起完成作品,都讓我對我們的展覽、我們的活動充滿信心和價值感。我在策劃、組織展覽的同時,展覽也在改變我的想法和生活。”
8月29日下午展覽的主題沙龍活動上,上紡博還將發布為此次展覽特制的公益數字徽章。作為博物館“衣脈相承”系列數藏的首枚藏品,這枚徽章將具有獨特的收藏價值。
上海紡織博物館安保部副部長湯欲中表示:“在參與合作布展和數藏研發推進的過程中,既讓我對時尚和非遺產生了從未有過的興趣,也讓我對一直關注的元宇宙和數字資產有了新的理解。”
本次展覽展期至9月26日結束,歡迎大家一起走進上海紡織博物館專題館,一起進入數字與現實結合的空間,在新舊時尚的穿越輪回中感受新技術帶來的全新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