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風・七月》: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一之日于貉,取彼狐貍,為公子裘”。
這首詩詳細描寫了周代農事活動,其中包括采桑、養蠶、紡織等內容。通過“七月鳴鵙,八月載績”等詩句,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紡織生產流程。
《衛風・氓》: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這里說明了絲綢交易的事實。
考古發現中的絲質品:1984年,河南鄭州考古所在滎陽縣青臺村仰韶文化遺址中,發掘了一塊淺絳色的羅織物。 這塊羅織物距今已有 5600多年的歷史,是迄今為止全世界發現的最早的絲綢織物
在浙江省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絲帛(絹片)、絲帶和絲繩,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絲織品之一
其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多年。這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人就已經掌握了養蠶和繅絲的技術。
約兩千多年。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絲綢 gauze gown 重量僅為 49 克,這充分展示了中國漢代早期先進的養蠶、繅絲和紡織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