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多次提到“麻”。這里的“麻”指的是大麻或者是苧麻。
大麻:
大麻生長迅速,適應性強,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紡織原料之一。大麻纖維長而堅韌,適于制作粗布。大麻纖維不僅可以用于織布,還可以制作繩索、漁網等。
苧麻:
苧麻纖維細長柔軟,是制作高檔布料的優質原料。苧麻布透氣性好,吸濕性強,深受人們喜愛。
《王風·丘中有麻》: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將其來施施。”這首詩描寫了田間種植麻的情景。
《陳風·東門》: “東門之池,可以漚麻”一句,說明了古代人們已經掌握了漚麻的技術。漚麻是將麻莖浸泡在水中,使其軟化,以便于剝取纖維。
《小雅・小旻》“麻練為裳,無黃無白” ,這里說的是煮練麻纖維,去掉雜質雜色!
《陳風・東門之枌》:“不績其麻,市也婆娑。” 這里說的是用麻紡紗。
考古發現中麻纖維的發現也側證了詩經時代先民對這一纖維的運用應該是很熟練了。
在我國的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等地,都出土了大量的紡輪、紡錘和麻布殘片,其中浙江錢山漾新石器時期遺址出土了距今四千多年的細麻繩和麻布殘片,說明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已經開始利用麻類植物的纖維進行紡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