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全球紡織網小編已經關注到“長賜號”擱淺導致的蘇伊士運河被堵事件。截止發稿時間,已有914858人關注救援進展。
據報道顯示,“長賜號”23日在蘇伊士運河北上行駛時,因為天氣問題觸底擱淺。在救援隊伍的努力下,堵塞蘇伊士運河的貨輪“長賜號”已重新上浮,并開始移動,逐漸離開運河的西岸,目前該貨輪已經恢復了“正常航線”,但尚不清楚這條水路何時能開放交通。
堵塞會讓世界經濟有多痛?
全球貿易每周或損失100億美元
數據顯示,全球海運物流中,約15%的貨船要經過蘇伊士運河。丹麥“海運情報”咨詢公司首席執行官拉爾斯·延森表示,每天約有30艘重型貨船通過蘇伊士運河,堵塞一天就意味著5.5萬個集裝箱延遲交付。德國保險巨頭安聯集團估算,蘇伊士運河堵塞或令全球貿易每周損失60億美元至100億美元。
目前超過320艘船等待通過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管理方表示,貨船可以自行選擇等待還是繞行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不過,目前沒有船只選擇繞行。等待,不確定何時能通行,每天都要付出額外成本;但繞行則意味著要付出數周的額外航程及連帶成本。
要知道,繞道南非好望角意味著整個航程要增加6000英里,對于一艘從中東往歐洲的超大型油輪而言,燃油成本將增加30萬美元左右。
堵的不是運河,而是海上物流生命線
蘇伊士運河被堵事件已經開始波及整個海運市場,從制成品到能源,再到大宗商品等,無一幸免。
疫情沖擊下,零售業、制造業原本就是損失較大的行業。隨著經濟逐步恢復,這些行業剛剛有所恢復,特別是消費者疫情居家期間有改善生活條件的需求,給零售業帶來“曙光”,但運河堵塞讓零售商一時“無米下鍋”。
如果堵塞延續,必將導致海運費率提高,增加全球貿易成本,導致連鎖反應。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海運市場受集裝箱短缺、貿易復蘇等因素影響,運力本已經十分緊張,海運價格已處于高位。蘇伊士運河堵塞無異于向海運市場“傷口上撒鹽”。
據當地媒體報道,蘇伊士運河管理局主席烏薩馬·拉比耶當地時間28日稱,目前在蘇伊士運河中等待通航的船只已達369艘,其中有25艘油輪。蘇伊士運河管理局考慮對被困船只的通航費給予優惠。
另外,也有市場人士擔心國際原油及其他大宗商品價格會因蘇伊士運河堵塞暴漲。最近幾天,國際油價顯著上漲。紐約商品交易所5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和5月交貨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均已超過每桶60美元。
不過,業內人士表示,市場擔憂供應鏈的情緒加劇,導致油價上漲,但歐洲多國為應對新一輪疫情收緊防控措施仍會抑制原油需求,再加上美國等產油國運輸渠道未受影響,國際油價上行空間有限。
不能過分依賴海運
推動中歐班列等路上物流建設
有專家表示,蘇伊士運河堵塞讓本就受疫情嚴重沖擊的全球貿易“雪上加霜”。與此同時,這起事件也給全球貿易“提醒”,不能過分依賴海運,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要推動類似中歐班列等陸上物流體系建設。另外,運河堵塞造成物流缺位,可能導致制造業改變目前原材料庫存體系,增加“存貨”以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