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張家港、青島、廣州等地棉花貿易企業(yè)反饋,近幾日港口保稅及清關巴西棉、印度棉、美棉等的詢價、成交較9月上中旬逐漸減緩,特別是升水高、品質指標偏強的SM 1-5/32及以上的外棉。
黃島某國際棉商表示,目前港口現(xiàn)貨巴西棉、印度棉表現(xiàn)仍差強人意,國內棉紡織廠、中間商鋼性需求為主,但2019/20年度美棉出貨降溫相對明顯,性價比不高是主要原因,甚至出現(xiàn)小采購商違約“脫單”的現(xiàn)象。
為什么港口外棉銷售進度“踩剎車”了呢?業(yè)內分析原因有如下四個:
一是特朗普、美國政府擱置了對來自中國新疆地區(qū)的棉花產(chǎn)品廣泛禁令(只對5家新疆實體企業(yè)的產(chǎn)品實施進口制裁),中國外向型、代加工企業(yè)感覺松了一口氣;二是鄭棉回落,新疆棉競爭力增強,清關的高等級高品質美棉、巴西棉調整偏慢。9月22-23日,青島港美棉31-3 36、巴西棉M 36的人民幣報價分別為13450-13650元/噸、13000-13200元/噸(均為凈重結算);而內地3129(斷裂比強力28GPT及以上)新疆棉報價12650-12800元/噸(公重結算),基本與巴西棉持平,低于美棉300-500元/噸;三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由升轉貶,進口外棉成本有所上升。9月22日,在岸人民幣對美元開盤大幅下挫逾200點,失守6.79關口;23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繼續(xù)下調114個基點,匯率走勢很不明朗;四是1%關稅內棉花進口配額“僧多粥少”,而40萬噸加工貿易滑準關稅配額尚未發(fā)放。
從調查及幾家國際棉商估算來看,截至9月下旬前,中國各主港保稅+非保稅棉花庫存總量已降至50萬噸左右,美棉、巴西棉、澳棉、印度棉、西非棉、中亞棉(主要是烏棉)等為主體。一些涉棉企業(yè)、投資者認為,隨著9-12月份船期北半球棉花收購、發(fā)運提速、歐州新冠疫情第二波爆發(fā)、部分國家將實施區(qū)域管控甚至全國封鎖,再疊加中美關系走向的不確定性,因此港口棉花庫存基本觸底,10月份以后將呈現(xiàn)持續(xù)回升,庫容趨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