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的履職實踐,讓我深切感受到科技工作者肩負的重大使命。”2月25日傍晚,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劉慶剛剛結束一場碰頭會,就馬不停蹄接受記者采訪。
去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我的理解很明確,傳統產業插上技術創新的翅膀,也能成為新質生產力。”劉慶開門見山,在2024年的“履職答卷”中,他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上加重了“筆墨”。據介紹,江蘇產研院累計征集企業技術難題3000多項,對接成功1200多項技術難題,簽訂研發合同金額達30億元。“企業的技術需求就像一面鏡子,既照出傳統產業的痛點,也折射出轉型的決心。”劉慶說。
過去一年,江蘇產研院牽頭建設一批應用技術型研發機構和重大項目公司,為新興產業提供技術支持。“這些技術供給包括為新興產業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同時研發機構產生的新技術衍生成立高科技公司。目前,長三角國創中心研發機構數量超過100家,重大項目公司也超過140家。”劉慶介紹,在一系列措施的有力推動下,一批填補國內空白的重要技術成果順利產出,比如,納米級高精度氣浮平臺打破進口依賴、空心光纖技術為低損耗通信鋪路……更令他振奮的是,支持的項目得到市場認可——依托“撥投結合”模式支持的重大項目中,已有17個項目完成研發并獲市場融資,其中去年一年就有9個。
瞄準未來產業布局,劉慶的履職足跡遍布長三角。同時作為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負責人,他帶領團隊一體化集聚全球創新資源、打造重大集成創新平臺、對接企業重大技術需求、組織實施重大項目聯合攻關,啟動長三角國創中心安徽工作。“總書記視察上海時強調‘跨區域協同’,這正是我們的發力點。”劉慶介紹,通過一體化對接全球資源,中心已吸引數十個國際團隊落戶長三角,形成覆蓋電子、材料等多領域的創新網絡。
帶著這份履職“成績單”,劉慶今年將聚焦兩個方面。首項聚焦工科教育變革,“當前高校研究與企業需求存在錯位,必須推動工科教育轉向實踐導向。”他提出,應深化校企聯合培養,讓學生直面真實技術難題,例如企業導師與高校導師共同指導研究生,將企業需求作為論文選題,真正把論文寫在車間里。
第二項建議直指創新資源優化配置。劉慶坦言,“要讓市場在科技投入中‘說話’,企業需要什么技術,就該成為科研資金的風向標。”為此,他建議優化財政支持機制——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企業出資為基本條件,財政資金配套“揭榜掛帥”,多方聯合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