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部分國內棉花貿易商、棉紡織企業反饋,受3月中旬以來ICE棉花期貨暴力上漲、俄烏爆發沖突及歐美對俄發起一輪又一輪極限制裁對全球海運、大宗商品供應鏈的破壞越來越深的影響,一些前期簽訂的美棉、巴西棉、澳棉、西非棉及印度棉等采購合同執行難度不斷加大,其中賣方推遲交貨、協商取消合同甚至直接違約、毀約的占比較高,申請仲裁的案例明顯增多。
青島某進口企業表示,近幾年外棉采購合同中大多約定ICE主力(或外棉現貨價格)浮動空間(如漲跌5美分/磅以內則仍按原合同執行,高于5美分/磅則買賣雙方協商解決),因此在一個月時間內ICE暴漲近30%的前提下,賣方要球重啟合同商談沒有不妥;如果協商取消合同,則賣方給予采購商一些補償,合同由賣方回購;如果協商繼續執行合同,買方接受棉價在一定幅度內上漲,則簽署合同附件;協商不成,申請仲裁。
山東濱州某中型棉紡廠認為,ICE、進口外棉現貨價格如此大幅飆漲,與其等待延期交貨甚至毀約不如買賣雙方協商,接受一定額度的補償,為后期再合作做鋪墊。一方面受ICE暴漲的拉動,近期港口保稅美棉31-3/31-4 36/37(28/29GPT)1%稅下的直接進口成本與內地庫新疆棉“倒掛”1000元/噸以上,外棉性價比不高;另一方面2022年二季度棉紡織口服裝出口有利潤、上檔次的訂單因美政府進口涉疆產品禁令執行趨緊、東南亞各紡織大國搶單及歐美消費降級、國內疫情多點開花等多因素影響而下滑比較突出,因此對高品質高可紡性的美棉、巴西棉、澳棉等消費需求低于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