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生意社數據統計顯示,截止11月10日,國內皮棉現貨市場均價報14470元/噸,較11月1日價格下跌150元/噸,跌幅1.02%;同比去年上漲10.81%。棉價經歷了10月飛漲,國內訂單在9/10月份快速消化后,市場成交也逐步冷清了下來。11月上旬國際棉花價格開始回調。
10月訂單轉移效益可能被高估。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統計顯示。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為248.45億美元,環比下降12.45%。其中,紡織品(包括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出口額為116.617億美元,環比下降11.33%;服裝(包括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額為131.830億美元,環比下降13.41%。雖然有匯率影響、貨物交貨的延遲等因素,但還是給市場澆了涼水,國外訂單的紅利也給到部分紡企,短暫的哄抬后,棉市回落調整。
(數據來源: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中國棉花網)
從上表可以看出,上周,鄭棉主力合約2101合約報14372元/噸,環比下跌133元/噸,跌幅0.9%,而ICE期棉則跌破70美分/磅,環比下跌0.79,美分,跌幅為1.1%。其中跌幅最大為印度棉,下跌522元/噸,跌幅4.0%。國產棉市場競爭力下降,國產棉于進口棉的差價為1762元/噸,環比上漲362元/噸。
(數據來源: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中國棉花網)
國際棉紗價格普遍走低,32支普梳紗跌幅在600-886元/噸,其中印度尼西亞的跌幅最大。中外棉紗價也同樣在拉大,其中中印棉紗價差達687元/噸,環比增加45.6%。
生意社分析師認為,11月,一部分中小棉紡企業訂單急轉而下,產銷形勢急轉彎,原料采購熱情也不復從前,對皮棉形成一定的利空。但另外一方面,貿易商群體中有大多實現了清倉或庫存壓力不大,報價也較強硬,實際成交談不上火熱。10月棉價暴漲,棉紡企業的庫存結構發生了一定的錯位,原料庫存下移,但終端消費沒有同步參與進來,棉市再次進入膠著期,預計棉價重心繼續下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