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盤面好像在驗證巴菲特那句名言: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我們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我們貪婪。經過了無數煎熬的日夜后,大多數商品暫時走出了谷底,至于是否會有二次探底表現,盡管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但概率正在變得越來越小,棉花也不例外。
在年初棉價探底的時候,甚至相當一部分人看到8000點位,因為宏觀環境、產業環境、消費環境確實非常嚴峻,ICE也一度跌破50美分/磅,為此很多人用這一時期的數據與2008年作對比,主觀認為這次疫情造成危機遠大于2008年,商品價格指數理應出現更低的價格,尤其在原油配合完成大跌之后更是如此。這肯定是犯了嚴重的邏輯錯誤,每次行情的發展和演繹總會有自己的特點。
疫情是主導這次行情變化的主要矛盾,盡管已經過去了幾個月時間,全球疫情仍在繼續擴散,令人欣慰的是歐洲主要國家疫情已經逐步得到控制,每日確診人數下降至三位數,社會經濟生活正在逐步恢復。以美國、俄羅斯、巴西為代表的國家確診人數仍舊保持較高水平,尤其許多國家面臨二次感染的風險,市場經濟復蘇仍存在不確定性,不過筆者認為,疫情最嚴重的時刻已經過去,因為即便仍有人繼續感染,也不會影響國家復工復產決心和腳步,人類戰勝病毒只是時間問題,況且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經濟正展現出反彈跡象。
此外,原油在經歷了一輪瘋狂的下跌后逐步企穩,早已脫離20美元/桶的臨界線,這表明歐佩克的減產起到了很大作用,目前油價正在朝著40美元/桶進發,何時能到誰也無法預料,但可以基本判定,原先出現的“黃金坑”只會離我們越來越遠。在商品價格嚴重偏離價值后,回歸總是一定的。原油正在由助跌品種變成助漲品種。
與此同時,宏觀經濟環境正逐步改善。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5月份,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3.4%,與上月持平,表明我國企業生產運營穩步改善。其中生產指數為53.2%,雖比上月回落0.5個百分點,但高于臨界點,表明制造業生產繼續改善;新訂單指數為50.9%,比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與生產指數差值有所縮小。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大宗商品價格一飛沖天,以棉花為例,未來還會面臨市場多重壓力,上漲絕非易事。筆者認為,短期之內棉價難有趨勢性行情,區間震蕩是大概率事件,底部逐漸抬升是不爭的事實。盡管未來是光明的,但道路是崎嶇的,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在震蕩行情里踩準點位,把握好節奏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