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去庫存作為重要內容,國家采取儲備棉投放政策,在實現儲備棉去庫存的目標同時,保證紡織企業用棉數量,穩定棉價,縮小內外棉價差。截至7月5日儲備棉輪出資源28034.2588噸,實際成交28034.2588噸,成交率100%,成交均價14015元/噸。隨著儲備棉投放的進行,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其中棉紡企業反映最大的問題就是儲備棉投放力度不足,進一步引發了許多問題的產生。
1、競拍規則允許流通企業與棉企爭利
拍儲規則在此次競拍中允許貿易商等流通企業參加拍儲。流通企業通過拍儲獲得的棉花多數還是轉手賣給紡織企業,在多一道流通環節的情況下,流通企業參與其中為了獲得利潤,勢必加價。據了解,競拍參與比例高達40%左右的流通貿易商和紡織企業之間展開儲備棉資源爭奪,使得本來捉襟見肘的儲備棉每日投放量競拍更加激烈,成交率居高不下,在競拍的規則下,競拍激烈必然導致棉價走高。而且相當數量的棉花被流通企業拍下后并未有效的轉化為生產,囤積的棉花導致紡企可用棉花數量更少,從而進一步導致供需不匹配。
建議:取消或暫停流通企業、貿易企業拍儲資格,使國儲棉資源得以有效利用。
2、儲備棉投放力度不足助推棉價節節攀升
在《國家儲備棉輪換有關安排的公告 2016年第9號》中明確提出:正常情況下每日儲備棉掛牌銷售數量不超過5萬噸,具體輪出數量以實際成交為準。如一段時期內國內外市場價格出現明顯快速上漲,儲備棉競價銷售成交率一周有3日以上超過70%,將適當加大掛牌銷售數量。自5月3日拍儲以來,儲備棉競價銷售成交率長期接近于100%,而市場并沒有增加儲備棉的投放數量。6月底儲備棉竟然還減少投放量,每天不到2萬噸的供應量,加劇了棉花資源的市場短缺。雖然在7月初略有增加,但以7月6日為例,輪出計劃也只有2.15萬噸。遠遠低于市場需求。國儲棉供需的失衡,是棉價快速上漲的重要推手,截至7月5日,國儲棉當日成交均價達到14015元/噸,折3128B 13753 元/噸,CF1701主力合約在7月5日盤中更是達到了15790元/噸,達到近2年來的高點。雖然棉花價格快速攀升,但是下游市場形勢的低迷對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并不接受。使得紡企在接受高棉價的同時,紗線價格并未同步上漲。關停限產的企業數量不斷增加,紡企艱難度日,舉步維艱。
建議:加快公檢進度,增加公檢人力物力,增設公檢庫點。對質量可靠的新疆棉改為抽檢,目標國儲棉投放量達到5萬噸。在9至10月繼續投放儲備棉,緩解企業用棉問題。不要因目標價政策而影響當下紡企的用棉。
3、出庫難增加紡企用棉成本
部分庫點以“移垛、出庫”等理由故意拖延出庫時間,違背紡企意愿指定物流公司,借機向紡織企業收取不正當的費用,增加紡織企業購買儲備棉的成本,嚴重影響紡織企業正常生產,社會影響極差。在反腐力度空前強大的現在,在國儲棉出庫領域出現這種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有關監管部門應嚴懲違規違法行為,絕不姑息。
建議:綜合采取行政、經濟、法律措施,必要時追究刑事責任,對擾亂市場秩序的組織和個人追查到底,嚴懲不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