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電商沖擊,大環境不太樂觀的情況下,有一批店鋪生意非但沒受影響,反而還越做越精彩。
“風的方向服飾”微博截圖。
偷穿了姐姐深V的禮服,套在寬大的T里,去參加朋友的聚會,有人以為,那朵美得讓人難忘的花是我在美術課上畫的。”這是一段服裝店店主給自己每期新上的服裝搭配的簡短故事,這種講故事的方式也讓服飾變得更生動,受此影響,每一季的服裝搭配一發上微博或微信就被顧客搶購一空。
記者了解到,在令人眼花繚亂的個性店鋪當中,“風的方向”店主陳曉紅是一個另類,她執著地堅持著少量供應服裝的模式,為了上新編寫服裝故事、街拍服裝,甚至不惜打烊一天。
最讓顧客開心的就是追看她的時裝趣味故事!鞍⊙,你把禮服穿毀了;瞧瞧,穿成這樣敢上街了,我說,禮服搭朋克棒球帽,我覺得好酷!边@是一段描述另類搭配的服裝故事。每期搭配的服裝故事,會出現在店主的微博和微信里,雖然回復的人不多,但一旦有更新,店里同款的服裝很快就會售空。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把故事寫得更有味道,圖片拍得更美,她和她的團隊,學攝影,玩單反,輾轉麗江、西藏等地尋找靈感。
今年是該店成立10周年,最近,為了讓服裝店與顧客的故事吸引更多的人產生共鳴,店主邀請了幾位10年來的老顧客一起分享這10年與該店一起經過的日子,然后做成雜志,與VIP顧客分享。
據業內人士分析,如今的淘寶網也好,實體店鋪也好,主要是滿足用戶需求,而“風的方向”店主更多的是激發用戶的潛在需求。這應該是本質上的區別。為了激發這一潛在需求,就要用有吸引力的文字和圖片牢牢抓住用戶眼球,同時通過用戶間的評論、購物后的體驗分享等方式,引起更多人對產品產生興趣。
像“風的方向”的營銷模式就屬于“小而美”。在越來越崇尚個性化的時代,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個性化、碎片化需求愈來愈多,社會群體不再迷戀大而多的審美標準,于是有了非主流、小眾等群體,需要通過產品差異化戰略和平臺精細化運作來滿足這類群體的特殊需求,這將催生越來越多的“小而美”型企業!帮L的方向”的商業模式值得推崇,產品不在于批量化生產,而是要找準定位,突出特色,實現獨家性、精致化、個性化定制,這樣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