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中國經濟恢復好轉但內生動力仍然不強,外貿作為穩增長的重要動力和中國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運行態勢受到各方關注。海關總署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23.55萬億元,同比增長0.4%。其中,7月份中國進出口3.46萬億元,同比下降8.3%。
如何看待單月出口數據的持續下滑?在這背后,全球產業鏈的加速重構是否給中國外貿發展帶來了較為明顯的沖擊?著眼未來,中國外貿發展前景如何,能否在各方的合力下進一步釋放優勢與韌性?聚焦業界高度關注的熱點議題,國際商報特約業內專家學者,透過外貿發展成績單,共議中國外貿形與勢、得與失。
專家圓桌
霍建國 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
趙廣彬 普華永道中國資深經濟學家
劉 英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務兼合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員
(排名不分先后)
1.7月份中國進出口3.46萬億元,處于歷史同期較高水平,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長25.7%,比2020-2022年同期均值高4.5%。與此同時也要注意到,7月份進出口同比下降8.3%。您認為哪些因素導致了外貿數據的下滑?
趙廣彬:全球經濟增速下滑和貨物貿易下降,尤其是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增速放緩、需求下降是中國與相關國家貿易增幅放緩或下滑的主要原因。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中國與多數發達經濟體的貿易呈現負增長。
但從長遠來看,中國個別月份的進出口下降不足為懼,只要全年貿易與全球貿易增速基本保持一致即可。過去幾年,中國外貿在逆勢中保持了穩定增長。根據世貿組織的數據,中國貨物貿易占全球的比重已從2018年的12.7%上升到2022年的14.4%。不過,由于中國占全球貨物貿易比重已經很高,未來繼續增長的空間較小,增速可能較慢,尤其是與發達經濟體的貿易。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日益突出,不同國家和區域陸續推出應對氣候變化的法規,中國出口企業面臨的不只是氣候相關信息披露的合規要求,還可能面臨運營成本改變的挑戰。比如,歐盟近期出臺了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將與歐盟現行的、適用于歐盟境內設施及特定生產活動而制定的碳排放機制(ETS)并行運作。CBAM目前覆蓋的六類商品包括水泥、電力、化肥、鋼鐵、鋁以及氫類化工品,未來可能會擴展到更多被ETS覆蓋的行業和產品品類。我們建議面向歐洲市場的中國出口企業在2026年前的過渡階段積極應對。一是及早開展碳盤查并核算相關產品的碳足跡。二是建立數字化的碳排放數據管理體系,為未來碳排放數據的核驗提供便利。三是加快制定低碳轉型的戰略和路線圖,盡可能降低企業和產品層面的碳排放,減少CBAM給企業成本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建議中國政府積極增加綠電供應,穩步提升綠電消費比例。
霍建國:今年中國外貿總體面臨增長壓力,背后有歐美經濟增長困難、需求不足、訂單減少的因素,有貿易保護主義上升的干擾,也有美國企圖脫鉤斷鏈的破壞性影響。加之受到金融市場、外匯市場波動的沖擊和影響,中國外貿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從近兩個月的中國外貿表現看,一方面出口受到國際經貿形勢復雜變化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有去年同期基數較高的因素。值得警惕的是,在華外企的進出口處于收縮態勢,這一現象我們應高度重視,外資企業進出口目前仍占中國外貿總值的30%,權重較高,其增速如不能轉正,會拖累中國全年的貿易增長。
劉 英:導致近幾個月來中國出口負增長的原因有四個:一是外需疲弱,美聯儲陡峭加息帶來利率抬升,抑制了以消費為主的美歐等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長。二是內需不足,國內經濟復蘇不及預期,帶來的進口增量不多,出口有限。三是量價齊跌,相對出口數量的下降,出口價格降幅更大,這也與美聯儲加息帶來的物價收縮有關。四是高庫存疊加美歐去風險化,如美國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采取近岸化、友岸化舉措,企圖讓部分產業鏈搬回美國,使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
2.盡管一些數據不盡如人意,但當前中國外貿也有不少亮點,如前7個月汽車、船舶、電工器材出口同比分別增長118.5%、23.8%、21.9%;一般貿易進出口15.41萬億元,同比增長2.1%;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8.06萬億元,同比增長7.4%等。您認為當前中國外貿具備哪些發展優勢與韌性?
霍建國:中國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基礎和韌性還是很強的。40多年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證明,發展開放型經濟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外貿、外資、海外投資和“一帶一路”建設均實現了長足發展。從外貿來看,當前中國出口的“新三樣”繼續保持高增長,占出口份額60%以上的民營企業也保持了正增長,這堅定了我們穩出口的信心和決心。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汽車出口是近年來的一大亮點,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出口保持了連年的高增長,在外貿整體承壓的情況下令人欣慰,說明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制造能力和水平均實現了大幅提高,已形成較強的國際競爭力。這也從側面折射出中國的出口結構正在發生可喜的變化,體現了中國外貿發展的新優勢。
當前形勢下,中國仍然要堅持高水平開放,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努力構建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關系,不斷拓展外向型經濟發展空間,中國外貿企業面臨的微觀環境將會得到改善,從而進一步調動企業出口的積極性。
趙廣彬:中國外貿當前面臨的困難應該是短期的,全球經濟和貿易復蘇之時,中國經濟和外貿亦將恢復。這是因為,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制造規模和優勢難以被替代。
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之后,中國經濟的發展與全球加速融合,制造業規模連續13年穩居全球第一,連續六年穩居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制造中心。中國工業增加值從2002年的約4萬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超40萬億元,堅實的工業基礎是中國未來外貿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底氣。
除了制造業規模可觀,技術附加值較高的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也保持了較快發展,工業產品的附加值不斷提高。以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手機、汽車、液晶平板顯示為例,上述四種產品2012年的出口金額分別為1853億美元、810億美元、210億美元、363億美元;經過10年的積淀,這些產品的出口額大幅增長,尤其是手機(9500億元人民幣)和汽車(4000多億元人民幣)增長最為迅速。
劉 英:中國外貿可以在六個方面發揮優勢和韌性:一是需要針對新需求、利用新優勢提供新產品,比如進一步釋放中國在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優勢,加大出口力度。二是利用歐美去庫存的周期加大出口的力度。三是拓展更多出口市場。共建“一帶一路”十年來,中國與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的文件,中國可以拓展更多出口目的地。四是充分利用RCEP落地生效的契機,放大協議生效的紅利,加大相關零關稅產品的出口力度,加強對原產地證明等貿易便利化舉措的使用。五是在出口信貸、出口保險、出口退稅等方面給予民企更大的支持,讓占領半壁江山的民企發揮更大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六是充分利用進博會、廣交會等交易平臺擴大出口。
3.您認為當前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是否給中國外貿發展帶來較為明顯的沖擊?如是,我們應該怎樣盡量減少這種負面影響?
趙廣彬:從數據層面分析,所謂的產業鏈重構今年才在中國的貿易數據上表現出來,其中,美國最為明顯,今年前7個月中美貿易額同比下降9.6%。但是,鑒于2021年、2022年中美貿易均創下新高,產業鏈重構的影響還要看今年全年兩國貿易的數據。
總體而言,產業鏈重構對于任何國家而言都非易事。第一,產業鏈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相應地,產業鏈重構執行起來同樣比較復雜,美歐國家并非“鐵板一塊”。第二,一國在重構產業鏈的過程中要考慮成本以及供應鏈的穩定性,把持續深化開放、擁有巨大市場、制造優勢明顯的中國排除在產業鏈之外,把物美價優的中國商品從產業鏈中剔除,對個別國家及企業來說是一項嚴峻的挑戰,將削弱其競爭力。第三,中國從中央到地方均十分重視對產業鏈的布局。我們已經意識到要保持中國商品的全球競爭力必須維護產業鏈的完整、安全,重視薄弱環節,從而提升產業鏈的全球競爭力。當中國商品的全球競爭力日益向整個產業鏈延伸時,個別國家執行所謂的產業鏈重構將變得更加困難。
中國在提升產業鏈全球競爭力的過程中應繼續重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并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緊迫要求。從企業端來看,企業可以使用全要素生產率來衡量其勞動力和資本的效率。有研究發現,中國出口制造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高于非出口制造企業。著眼未來,企業應未雨綢繆、多措并舉進一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霍建國:全球產業鏈確實出現了調整的跡象,區域內的布局正在提速,美國鼓吹的“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也確有增加,加之美國不斷煽動脫鉤斷鏈,對此我們應高度重視,主動應對。
中國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的基本措施應是:積極穩住跨國公司的在華投資。這是因為大部分產業鏈供應鏈都掌控在跨國公司手中,穩住跨國公司的在華投資就能基本保證產業鏈的穩定。為此,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打造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性,為包括跨國公司在內的經營主體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近年來,黨中央和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這些文件關系到中國市場化改革的進程,關系到我們能否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一定要落實到位。
劉 英: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給中國外貿發展帶來了一些沖擊。美歐加速去風險化,尤其是美國加速產業鏈供應鏈的近岸化和友岸化,對中國外貿造成了沖擊。
中國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來降低上述負面影響:一要加強智能制造,加強自主創新,提升自身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二要加快提質升級,加速鞏固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特別是要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開放、高效。三要積極加入CPTPP和DEPA,對接規則、規制、管理、標準,加快制度型對外開放。四要旗幟鮮明地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推動世貿組織改革,助力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
4.今年以來,國務院印發《關于在有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的若干措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意見》,商務部加大對外貿企業參加各類境外展會的支持,海關總署推出16條優化營商環境新舉措。您認為上述政策措施將如何推動中國外貿進一步創新發展、釋放潛力?接下來中國外貿將呈現怎樣的走勢?
霍建國:國務院印發的文件要求有條件的自貿區港率先對接國際高標準開放體系,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并對具體的對標領域提出了明確的意見,這對推動中國高水平開放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文件則對當前中國外貿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可以說,穩規模、優結構是當前中國外貿面臨的兩大艱巨任務。文件在穩規模方面提出了諸多舉措,只有穩定出口市場份額特別是穩住傳統市場的出口份額,才能夠保證外貿的穩定增長;優結構的一個重要發力點是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既要維持傳統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又要注重不斷地開發向價值鏈上游攀升的新產品,逐步實現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升級。
當前形勢下,各方應認真貫徹落實上述文件的具體要求。此外,加大對外貿企業的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項工作,特別是對于面臨實際困難和問題的中小企業,更要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持政策。在今年外貿發展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才是穩定外貿、實現經濟平穩發展的關鍵。
趙廣彬:做好穩外貿工作要更加重視發揮民營企業的力量。近年來民營外貿企業增長迅速,為中國外貿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2022年中國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59.8萬家,增長5.6%。其中,民營企業51萬家,增長7%;進出口21.4萬億元,增長12.9%,占進出口總值的50.9%,提升2.3個百分點。同期,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13.82萬億元,國有企業進出口6.77萬億元,分別占進出口總值的32.9%和16.1%。2022年民營企業進出口對中國外貿增長貢獻率達80.8%。同期,民營企業對東盟、歐盟、美國的進出口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增速分別為27.6%、12.6%、10.6%,合計占民營企業進出口總值的43.9%;民營企業對其他金磚國家、拉丁美洲、中亞五國進出口也分別增長了22.1%、14.5%和55.1%。
但與此同時,一些民營企業發展信心仍顯不足。各方應為民營企業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與條件,以問題為導向解決民營企業的關切,充分調動其發展的積極性。民營經濟徹底復蘇,中國外貿中流砥柱將更加堅實,全球競爭力也將進一步增強。
劉 英:我認為在外貿下行壓力加大的當下,國家、部委及地方等多個層面主動作為有助于推動外貿創新發展、釋放潛力,假以時日中國外貿有止跌回升乃至平穩增長的可能性。中國外貿的前景最終并不取決于外力,而在于中國制造業的強大實力,世界對于中國產品的進口是大勢所趨。所以,伴隨中國經濟的復蘇,外貿也會呈現出前低后高的發展態勢。
著眼未來,伴隨著中國積極與世界規則、規制、管理、標準對接,加速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強制度型對外開放,在遍布全國21個自貿試驗區以及海南自由貿易港的賦能下,疊加粵港澳大灣區加速建設、共建“一帶一路”深入推進等利好,中國外貿一定會走在更高起點、更高質量、更高發展水平的光明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