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5日的《經濟學人》雜志封面上出現了這樣的畫面:一群中國人騎著駱駝、舉著旗子,正在沙漠中穿越而來。封面標題則是大大的黑體字——“The new colonialists(新殖民主義者)”。這充分體現了西方一些人對中國投資非洲的種種擔憂。11年過去了,西方輿論對中國在非洲投資建設的偏見至今還沒完全轉變。例如,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中國企業為沿線國家、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債務危機”論、“經濟侵略”論仍然不絕于耳。近日,由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與中國人民大學協作開展的一項學術研究可幫助人們更加了解中企在非洲投資的真實狀況。
該研究團隊主要以各方都比較關心的所謂中企讓非洲國家背上沉重的債務,剝奪當地人的就業機會、支付低工資等問題進行了調研。該研究團隊選取安哥拉和埃塞俄比亞這兩個中國對非洲投資數額最多的國家,對中國企業和其他國家制造業、建筑業企業進行了調查。這項調查歷時4年,研究團隊實地走訪76家企業,其中31家是中國企業,訪問了共計1500名安哥拉和埃塞俄比亞當地員工。
研究發現,外媒報道的關于中國企業負面報道大多不屬實。研究人員指出,很多歐美人所謂的中國企業給非洲國家造成“債務陷阱”或低薪雇傭當地員工的說法,幾乎都是道聽途說。研究發現,中國企業聘用本地員工的比例與非中國企業相同,而且中企在提高非洲國家就業率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研究還表明,并沒有證據顯示中國雇主給本土員工的待遇與非中國企業有很大差異,中國企業為當地員工支付的薪資與其他外國企業相差不多,員工培訓標準也與其他外國企業相似
先來看看中國企業在這兩個國家雇傭本地員工的情況:
在埃塞俄比亞,研究團隊發現,中國建筑企業和工廠中埃塞俄比亞員工的比例超過90%,根本不是外媒所說的放眼望去全是中國人的場景。在這些企業,中國員工從事的是管理、財務或高技能工作(例如木工或生產線主管),這是因為受過訓練、能夠做這些工作的埃塞俄比亞人可能不好找(至少一開始是這樣)。而在低技能崗位上聘用的都是本地人。
在安哥拉,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所有外國企業聘用本地員工的比例都較低。研究發現,安哥拉在獨立后還進行了長達20年的破壞性內戰,這使得安哥拉的高技能勞動力短缺情況十分嚴重。盡管如此,中國企業在安哥拉聘用的本地員工比例已從10年前的大約50%提高到如今的大約74%。
因此,研究團隊得出的結論是,中國企業并沒有剝奪非洲本地人的就業機會,而是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在海外企業承接的所有非洲建筑業務中,大約60%流向了中國承包商。
在薪資方面,研究發現,在埃塞俄比亞和安哥拉,員工的薪資更多的是由員工本人的技能、經驗和所屬階層決定,而不是由雇主的國別決定。簡單地說,中國企業支付的薪資跟同行一樣。在安哥拉,中國建筑企業有時候支付的薪資確實比其他國家企業低20%,但中國企業提供免費的食宿,這意味著當地員工可以將更多薪水儲存下來。
“這個項目的重點是剖析現象本身。我認為,反駁輿論最可信的武器就是嚴謹、客觀和科學的學術研究。我們希望以這個項目拋磚引玉,一方面鼓勵學術界特別是國內學術機構開展此類研究,另一方面也讓西方激進政客、媒體和某些學者,包括一些非洲國家政府官員反思,他們不該用陳舊、固化思維看待正在發生的事情。”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發展研究系博士研究生、該項目研究助理陳衛煒對這次深入的調研深有體會。在此之前,正是因為以調查為基礎的報告極少,才使得情緒化、妖魔化、聳人聽聞的描述幾乎替代了中國在非投資的真實情況,令不少歐美民眾信以為真。
消息來源:中國貿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