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稱,近幾周來,全球經濟被陰云籠罩。威脅似乎日益緊迫。幾乎所有地方的經濟活動都在放緩。不過市場一直表現火熱。仍然有理由相信這只是一次階段性疲軟,但對此持更加擔憂的態度也不無道理。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1月29日報道,最近的數據所體現的經濟暫時下滑的可能性并未打消經濟討論中一些有影響的聲音的疑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已經開始警告各國領導人不要以為2017年的快速增長很快會重現。她說,在世界各地,“風險開始顯現”。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許多經濟學家越來越擔憂的原因是,今年未能預見到發達經濟體和大規模新興經濟體的經濟數據會日趨疲軟。
報道稱,從目前正在公布的第三季度詳細數據來看,幾乎全世界的情況都比預期的更為糟糕。今年6月至9月,德國經濟下滑0.2%,這是這個歐洲最大經濟體自2015年以來首次出現收縮。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0.3%。雖然其他主要經濟體實現了增長,但增長率大多不及預期。歐元區第三季度出現的0.2%的增長是自2014年以來的最慢增速。中國的經濟增長率跌至10年來的最低水平。甚至在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在減稅推動下實現的0.9%的增長仍低于第二季度1%的增速。
縱觀整個2018年,世界主要經濟體的表現讓預測數字一直在調低,盡管這一年的開年良好,曾經讓人充滿信心。
杠桿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加文·戴維斯說:“全球經濟增長率顯然在2017年底達到頂峰,此后明顯地向中間值回歸。”他還說,全球經濟數據表明,增長率已經從去年底接近5%的峰值下降到現在的3%左右,略低于被認為是正常增速的3.7%。
報道稱,這種情緒體現在了股價的波動上。今年10月全球股市的下跌讓明晟全球指數縮水9%以上。布倫特原油價格在一個月多一點的時間里從每桶86美元降至每桶67美元。由于這些跡象表明支出與經濟活動的增速在放慢,對2019年全球經濟的預測值被調低。
穆迪公司副總裁馬達維·布基勒在最近發布的一份關于明年經濟趨勢的報告中說:“發達經濟體2019年的增速將會放慢,但會保持穩定,而二十國集團新興市場的增長將繼續疲軟。”
報道稱,經濟學家感到困惑的一個問題是,這種增長放緩的局面是暫時的還是長期的。他們說,一方面,很容易把最近一些糟糕程度最出人意料的經濟數據歸咎于特殊的原因。德國實力雄厚的汽車業因無法滿足新的監管規定而陷入困境,導致9月出現工廠關閉現象。日本第三季度的經濟收縮是在幾次自然災害之后出現的。
貨幣政策被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經濟減速。為應對逐漸上升的通脹壓力,美國和英國央行一直在提高利率,歐元區則準備在今年年底結束量化寬松政策。
報道稱,盡管如此,經濟學家還是越來越擔心這么多國家突然曝出疲軟的經濟數據,背后可能存在嚴重的問題。
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之一似乎是美國政府今年的強硬立場導致貿易緊張氣氛加劇。意大利新上臺的民粹主義政府與歐盟委員會之間圍繞意方應該在多大程度上放松財政政策爆發另一場爭端,讓歐洲元氣大傷,在這種情況下,全球各地的商業信心出現下降也就不足為奇了。
報道稱,當前聚集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參加二十國集團峰會的各國領導人面臨著為全球經濟活動提供新鮮刺激的需求。如果不是正在經歷著危機,他們不太可能改變全球經濟政策。不過會有人提醒他們,全球經濟前景正在變得黯淡,他們需要為更加艱難的2019年做好準備。
消息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