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氨綸市場,用“百舸爭流、揮斥方遒”來形容,可謂貼切。
當前我國氨綸市場行情如何?企業如何看待市場變化?氨綸行業在技術進步、原輔料配套、發展模式等方面有哪些新變化?未來發展有哪些潛力?由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主辦的2024年氨綸行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論壇7月12日在河南洛陽舉辦,會議對以上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市場經歷深度調整
2023年至目前,我國氨綸行業延續了高速擴能周期。
一批新增產能已經投放市場或者正在推進。新增產能多集中在頭部企業,主要以超細旦、差別化氨綸為主。比如,華峰化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峰化學”)位于重慶的30萬噸/年差別化氨綸擴建項目當前正在推進,預計2025年2月投產;新鄉化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鄉化纖”)10萬噸/年氨綸項目已啟動。預計到2025年,國內氨綸產能將超過150萬噸。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吳文靜介紹,2023年,我國氨綸總產能達124.3萬噸,同比增長11.3萬噸,增幅為10%,同時有3萬噸產能退出市場;氨綸產量為96萬噸,同比增長11.6%。
同時,一些中小企業的產能及落后產能退出,使氨綸產能進一步向頭部企業集中,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據卓創資訊統計,目前,前五強氨綸企業的產能合計已達近百萬噸。
“2023年,國內總產能超過15萬噸/年的氨綸企業有4家。”新鄉化纖氨綸市場部部長賈艦說,“我們的氨綸產能為21萬噸,其中20D細旦氨綸的產能超過15萬噸。”
但是,下游需求端無法配套跟進,市場供需矛盾凸顯。這兩年,氨綸價格處于相對低位,行業開工負荷率偏低,企業面臨盈利壓力。2023年,氨綸企業整體多虧損,僅有少數頭部企業實現微幅盈利。
今年,氨綸的弱勢行情仍在繼續。賈艦說:“氨綸價格已進入歷史低位。今年全年,下游需求預計將保持兩位數增速,但是低于氨綸供應端增速。”
從幾家氨綸上市公司日前發布的上半年業績預告看,盈利仍不樂觀。
“企業在投資新項目時認為,新增產能的技術水平高,具有更強的競爭力,但現在,市場上該退出的產能已基本完成,且先進產能對企業利潤的貢獻度下降。我們提醒氨綸企業要理性投資。”吳文靜說。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陳新偉指出,面對市場新形勢,氨綸企業必須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強研發差異化、功能性產品,堅持綠色化發展理念,打造品牌,開拓更廣的應用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行業競爭新優勢。
綠色技術詮釋“新質”內涵
雖然市場競爭激烈,但氨綸行業呈現出一些蘊含著新質生產力內涵的新變化。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趙明霞指出,綠色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的重點方向。氨綸行業要堅持綠色發展,加強全流程清潔生產技術研發應用,優化能源結構,擴大廢舊制品再生循環規模。
發展再生氨綸、生物基氨綸、可降解氨綸,成為行業實現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
“國外企業已經實現了生物基聚1,3-丙二醇的商業化生產,可以用于氨綸生產,性能非常接近原生氨綸。我國氨綸的生物基路線各環節目前正在逐個打通,逐步實現產業化。”鄭州中遠氨綸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遠氨綸”)董事長桑向東介紹,在雙碳背景下,生物基材料迎來發展新機遇。
連云港杜鐘新奧神氨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杜鐘新奧神”)以蓖麻和玉米秸稈為原料,開發出生物基氨綸。該公司董事長張斌介紹:“公司生物基氨綸的生物碳含量為76%,獲得美國農業部(USDA)生物優先標簽認證。同時,產品具有可降解性,75天的生物降解率達到11%。與石油基氨綸相比,我們的生物基氨綸可減少約50%碳排放。”
新鄉化纖對菌草進行三素分離,將分離出的半纖維素轉化為生物基氨綸原料,將木質素轉化為基礎化工原料,研發出生物基氨綸。
中遠氨綸采用玉米芯、秸稈等非糧生物基為原料,研發推出三種生物基含量的氨綸。“我們的生物基氨綸目前處于中試階段,兩種產品的生物基含量分別可達77%、78%,還研發出一種生物基含量為64%的氨綸,這種氨綸既是生物基,又可降解。”桑向東說,歐盟當前已開始實施生物基標簽,通過標簽進一步區分生物基和石油基產品。我國企業只有發展生物基氨綸,未來才能擁有產品出口歐盟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
發展再生氨綸也成為潮流。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陳燁介紹,含氨綸的都是混紡織物,這給氨綸回收帶來相當大的難度。企業運用化學法回收氨綸混紡織物是一個好選擇。
目前,華峰化學、杜鐘新奧神等公司實現了再生氨綸的產業化。
原輔料突破夯實產業鏈
產業鏈上游原料瓶頸逐漸突破,頭部企業向上游原料端延伸,配套的油劑等輔料技術也實現突破,這些都夯實了氨綸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PTMEG(聚四氫呋喃)和MDI(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是生產氨綸的重要原料。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PTMEG年產能為113.9萬噸,同比增長15%。
“用BDO(1,4丁二醇)可以生產四氫呋喃(THF)等產品,PTMEG是BDO的下游產品。2024年,我國BDO產能超過380萬噸。”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化工新材料委員會副秘書長鄧會昌介紹,今年全年和2025年,我國將分別新增34.6萬噸、86萬噸PTMEG產能。其中,泰和新材2025年將新增10萬噸PTMEG產能。
質量過硬的油劑對于氨綸也很重要。“氨綸油劑用來防止或消除靜電積累,并賦予纖維柔軟、平滑等特性,使纖維順利通過后道工序的輔助劑。”洛陽常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常龍新材料”)董事長李軍鋒介紹,經編氨綸的上油率通常在3%-6%,緯編氨綸的上油率通常在4%-6%。
常龍新材料多年來與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學等院校深度合作,開發出氨綸經編、緯編用,以及錦綸66工業絲高速紡、錦綸FDY(拉伸變形絲)民用絲、粘膠長絲用等化纖油劑,系列產品填補了國內油劑市場空白。
目前,新鄉化纖大量使用常龍新材料的氨綸油劑。“油劑的研發要攻克很多技術難題。我們與新鄉化纖最初是從一條、兩條生產線的合作開始,大家一起努力,最終實現大量應用。”李軍鋒說。
“我們的氨綸油劑中含有礦物油或者硅油、表面活性劑、抗靜電劑、抗粘連劑等,不僅使氨綸在紡絲時具有良好的成型性和集束性,還能賦予氨綸良好的平滑性和抗靜電性,使氨綸在后道應用時易退繞、不斷絲、不塌邊。”常龍新材料纖維油劑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劉銀鑫表示,“隨著氨綸呈現出多樣化、細分化趨勢,氨綸油劑也向著這些方向發展。我國油劑的研發和生產,需要生產企業和纖維應用企業加強聯合。”
“無彈不成布”蘊含潛力
眼前的市場波動是暫時的。從長遠看,隨著“無彈不成布”成為潮流,氨綸行業仍具發展潛力。
江南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馬丕波介紹,目前近50%的服裝都含有不同比例成分的氨綸。比如,塑身內衣的氨綸含量達10%-30%;在產婦塑身內衣中,氨綸含量最高可達40%。針織無縫成形設備給高彈性服裝生產帶來巨大變革,無縫內衣中更是大量運用氨綸。耐克、阿迪達斯、安踏等知名企業都很重視發展無縫服裝。這給氨綸織物帶來機會。
福建省宏港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部總監林鈴松對此深有感受。“公司研發生產的貼身內衣、瑜伽服、專業運動服等面料中,氨綸含量都比較高。露露檸檬、蕉內等一批知名品牌都是我們的客戶。”林鈴松解釋,“氨綸含量高,主要提升了服裝的舒適性,也起到保型等作用。比如,專業運動服大量含氨綸,能給運動者提供更好的動態緩震、包裹感和支撐性;在專業騎行褲中加入氨綸,能給騎行者帶來很好的包裹感,減少風阻。”
上海七匹狼居家用品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男士內衣、家居服等,產品在天貓、唯品會、京東等平臺銷售。該公司總經理楊杰介紹,氨綸織物具有高彈性,拉伸回彈性也很好,使內衣更加貼身、舒適、合體,且更耐穿,更方便消費者活動。“氨綸在我們的內褲類、內衣類、居家類產品中的使用率分別達到95%、85%、50%以上,在襪品中的使用率更是達到100%。”
在這些消費潮流下,智能、防護、健康、細旦正成為氨綸產品研發的關鍵詞。抗菌抑菌、抗病毒、消臭溫感變色、導電、阻燃、抗紫外線等一批差別化氨綸的應用不斷拓展。
“市場對紡織品舒適性不斷提高的需求不可逆轉。”賈艦說,“氨綸面料具有獨特的舒適性,目前市場上仍難有氨綸的替代品。這幾年,含氨綸的面料種類不斷增多,尤其是高氨綸含量的面料需求快速增長,符合消費趨勢。”
“氨綸不只是傳統概念里面料的‘味精’。作為最具舒適性、功能性的纖維新材料,隨著應用領域更加廣泛,氨綸及其行業的未來發展依然可期。”陳新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