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氨綸行業迎來新一波產能的增長。日前,華峰年產30萬噸差別化氨綸擴建項目(五期及其配套工程),總投資約18.2億元,產能10萬噸/年,建成達產后,預計產值將超過30億元,華峰重慶氨綸總產能將達26萬噸/年,彼時,氨綸市場的競爭也會更加激烈。
而滌綸長絲原料價格高位震蕩、用工成本增加等因素疊加,滌綸長絲陷入漲價難,跌價持續虧損的狀態,聚酯龍頭有了規模,盈利能力卻大不如前,企業造血能力不足,下游加彈廠受上游價格波動,隨時都擔心POY原料又跌了,DTY又降價啦,老板們的心態每天都懸著,沒訂單苦,有訂單,又賣不上價,也苦。
2月21日,PTA價格反彈,PTA主力收盤價5590。基本面來看,老裝置重啟、新產能計劃試車,供應商開始銷售3月貨源,但PTA流通現貨不多助力現貨基差走強,且低加工費之下擔憂計劃外PTA裝置減產、檢修。
紡織業行情回暖,但莫沖動
參考海外經濟體的經驗,防疫優化后,消費復蘇需要經歷大概一個季度的時間。節后需求逐步修復,2月下游負荷回升,卻多歸于季節性表現,實際提升要弱于預期,主要是因為織造升溫緩慢。目前還處于消費恢復期,訂單現在處于年后的恢復中,預計2月底3月初終端訂單或有起色。隨著傳統的金三銀四旺季到來,3月份開始進入到供需去庫格局,二季度或能持續去庫。
這樣的行情,還會持續多久?
長絲織造產業投資省、效率高、進入門檻相對較低,近年來產能明顯擴張,但產量增速放緩。這也意味著全行業開機率明顯不足,新裝置難以投產,行業內卷更加嚴重。
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長絲織造行業織機規模達到70萬臺,其中噴水織機為64萬臺,當年我國化纖長絲織物產量為550億米。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長絲織造行業織機規模達到79.5萬臺,其中噴水織機為73萬臺,當年長絲織物產量為557億米。對比這兩組數據可以發現,在國際政治經濟動蕩等因素的影響下,我國噴水織機的規模仍有年均6.8%的擴張,而產量僅有年均0.6%的增長。
據不完全統計,蘇北、安徽、湖北、江西實際增加20萬臺以上噴水織機,其中河南信陽打造千億級紡織產業園,噴水織機由不足一萬臺增加至3+萬臺,成為中原地區最大的化纖紡織基地。
這幾年擴張過快,利潤難以提高
“這幾年,我們總在說行業需求持續減少,但這可能不止是需求不足的問題。”如東億蘭紡織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錢夏蘭表示,行業陷入困境,并非單純地因為需求受到抑制,市場供給也超出了實際需求。
“從事長絲織造產業的門檻不高,是造成過去一段時期織企井噴式增長的主因。”南通恒暢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正旭坦言,幾年前,企業只要具備一定的融資能力,花上五六百萬元就可以置辦十幾臺織機,很容易就能運轉起來。”
不理性的投資也是造成行業出現困境的根源所在。永尚紡織有限公司企業負責人舉例說,2019年下半年,由于下游客戶試圖開發新品帶動消費,品種增加導致坯布需求增長,市場流通性突然變好,導致當地新增了約2000臺織機,但這段繁榮期只維持短短幾個月。
春節以后,雖然紡織原料價格迎來“開門紅”,但是面料價格卻始終不見起色。江蘇盛澤地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長絲織造企業負責人就透露,自家工廠已經陸續接到訂單,不過他的心情卻并不十分晴朗。
我們元宵節過后大概接到了100多萬米面料訂單,平均價格在3元/米到4元/米,利潤很薄,以跑量為主,平均機臺效益才50元/天。現在坯布價格根本漲不起來,市場價格普遍偏低,漲價傳聞雖有,但真正漲價的少之又少。”該負責人說,“好比市場只需要1000萬米面料,但現在市場流通著1100萬米,我們不能認為受影響的只是那100萬米布,其余1000萬米同樣賣不出好價錢。”
目前來看,開放后,預期的消費潮還需要等待,畢竟市場才從ICU出來,訂單、工人等都需要慢慢恢復,還是且行且看,不必過于悲觀,2月還是穩健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