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多數集裝箱船選擇繞行好望角而避開紅海,但運費飆升的趨勢似乎正在放緩。知名海運研究咨詢機構德路里的常務董事Philip Damas表示,最糟糕的情況可能已經過去,出口商現在更容易管理統籌,現貨費率在經歷早期階段后將大幅下降。
最新的德路里綜合世界集裝箱運價指數WCI已連續三周下跌,40尺集裝箱的運費降至3786美元,較前一周下跌1%。同時,上海集裝箱出口運價指數SCFI也下跌2.3%至2166點。相比之下,德路里WCI指數在1月25日飆升至3964美元的高點,幾乎是兩個月前的三倍。
Damas認為,現貨運費的上漲是由于供需失衡造成的,這主要是由于繞行造成的兩周延誤以及中國工廠在農歷新年前趕貨,導致集裝箱暫時短缺。
隨著短缺現象的緩解,亞洲到歐洲的運費可能已經觸頂。
日本拓殖大學海運經濟學教授Takuma Matsuda表示,“短缺現象有所緩解,亞洲到歐洲的運費可能已經觸頂”。
Damas和Matsuda都認為,集裝箱的運力近期充足。去年有大約350艘新船交付市場,今年預計將新增400艘,創歷史新高。這些新船的訂單大多是在疫情期間下的,而造船需要一年半以上的時間。
盡管全球第二大班輪公司馬士基的北美區總裁Charles van Steene指出紅海航線不會很快發生任何變化,并建議客戶較長的運輸航線可能持續到第二季度或甚至第三季度,但Damas指出繞行本身的額外成本并不高,遠低于現貨費率的200%漲幅。他預計現貨運費在未來三個月內至少下跌30%。
馬士基的首席執行官柯文勝上周四也對投資人表示,雖然紅海危機導致了直接的運力限制和暫時的運價上漲,但運力供過于求最終將導致價格壓力,并影響業績。這表明運費下跌的趨勢將會持續,并對整個行業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