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關于春運情況的最新方案也出爐了。
據官方預測,在2024年春運高峰期間,全社會的跨地區人員流動將創歷史新高。探親、學生、農民工和游客的流量都有所增加。
由此可見,接下來,各行業的就業矛盾將日益凸顯。在這方面,我們開展了相關研究。
用工矛盾顯現
從12月底到1月初,紡織品市場出現了一波結轉潮,實際上帶來了很多新訂單。盡管大多數訂單量仍然很小,但數量相當可觀,一些紡織公司直接推遲了假期時間,甚至宣布了一系列激勵措施。
進入1月中旬后,紡織企業已確定春節放假時間。從市場反饋來看,紡織相關企業的放假時間一般集中在1月下旬至2月初,但偏遠地區的員工已提前返鄉。
某內銷企業:“我們還有武漢市場的最后一波訂單要完成,計劃2月初放假。公司本來人也不多,都在崗。”
某貿易商:“我們訂單情況還不錯,臨近年底,很多年前訂單需要完成。放假的話,估計在年前一到兩個禮拜的樣子。”
某春亞紡企業:“我們目前機器滿開,準備做到年前,放假時間和往年差不多。”
某印染企業:“我們還沒有確定放假時間,現在還是蠻忙的,有些工人(云南、貴州等地)提前返鄉,存在用工缺口。”
春節前出現“搶工潮”,無疑是對紡織企業用工的一大考驗,而員工急于返鄉的情緒,將使節前用工問題越來越突出,直接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
紡企無奈換機器
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了這樣一家公司,他們的訂單維護情況還可以,但開機不足50%,放假時間比較早。根據正常的邏輯,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的工作有問題。
事實上,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我們仍然可以接到訂單,員工都在,但我們需要在年前更換一些機器,所以假期時間將提前到1月16日。”
春節前,公司準備將50多臺窄機換成寬機,一方面是因為與寬機相比,原來窄機的利潤表現并不樂觀,容易虧損;另一方面,考慮到公司的發展規劃,我想擴大產品覆蓋范圍,獲得更多訂單。
據了解,此次更換的費用高達數百萬元人民幣。紡織老板無奈地表示,做出這個決定非常困難,在樂觀預期的前提下,可能需要3-4年才能回報。
近年來,外圍產能的增長加劇了紡織業的體量,當地企業的生存空間被迫壓縮。特別是在價格方面,外圍有更多的政策紅利,規模疊加帶來的成本優勢使其在同質化競爭中脫穎而出,蠶食當地企業本已微薄的利潤。
總的來說,眼瞅著時間越來越少,紡織企業對急單開始猶豫,畢竟現有訂單尚未執行完畢,越往后不確定性因素越多,還要留出時間對車間進行檢查或者整改。所以,相較急單,年后的訂單會更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