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布藝看中國,中國布藝看許村。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提起海寧許村鎮,首先想到的是“許村家紡”這個大IP。
作為中國布藝名鎮,許村是國內最大的家紡面料生產基地、全球最大的提花家紡產銷中心。目前,許村擁有家紡企業270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79家,家紡從業人員3.68萬人。
如今,“許村服裝”這個IP也在迅速崛起,加速蝶變。
28日,由浙江省服裝行業協會和海寧市人民政府主辦,以“數智未來 協同發展”為主題的浙江省時尚產業潮企峰會在許村召開。120余家省內知名服裝企業匯聚許村,共謀產業高質量發展,探討未來新趨勢。
杭州四季青市場70%的女裝來自許村
杭州四季青市場是服裝批發界的“頂流”,杭州女裝也是不少人網購時的首選,而這些備受歡迎的女裝,多數來自海寧許村鎮。
作為海寧時尚產業融杭高質量發展的先行區,許村搶抓杭州服裝產業轉移的契機,主動承接杭派服飾溢出效應,短短數年間,已經初步形成了具有許村辨識度的產業集群。
在11月27日舉行的浙江省時尚潮企交流會上,海寧市副市長金超介紹,當下,集聚于許村的1500余家服裝企業、3200余家服裝個體戶,攜手2000余名設計師,擦亮了200余個服裝品牌,生產了四季青市場70%份額、杭州電商平臺40%份額的女裝。
服裝產業“規模化、時尚化、品牌化”的特征初步呈現,服裝企業“生產扎根許村、總部遷入許村”的趨勢加速演變,海寧時尚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正在誕生。
用金超的話來說:“此時此刻,在許村大地上,有數萬臺縫紉機正在‘噠噠噠’地工作,有數百位‘廠播’‘店播’正在直播間銷售全品類女裝,許村服裝產業的‘煙火氣、時尚潮’在奔涌不息。”
力爭把“杭派女裝”升級成為“杭海女裝”
作為融杭橋頭堡,許村鎮優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家紡面料產業基礎、優質高效的營商環境是吸引優質服裝企業入駐的重要原因。
“云蓮成立于杭州,發展于許村。我現在是新的許村人,在許村的十幾年,公司取得了非常大的發展。”在本次潮企峰會上,浙江云蓮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潘雍很有感觸地說。
發展時尚服裝產業,許村底氣十足、步履鏗鏘。2021年,海寧發布了《海寧市時尚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將許村鎮作為時尚產業融杭發展的先行區、重點區,圍繞“國際時尚潮城”的建設目標,打造千億級時尚產業集群。2022年,許村確立了構建世界級“中國時尚產業中心”的發展愿景,明確將“時尚企業”發展成為“時尚產業”、將“時尚產業”塑造成為“時尚生態”、將“時尚生態”打造成為“時尚名片”的奮斗方向。
許村時尚產業的迅猛發展,引來了全球時尚行業的關注。今年4月,全球時尚奢侈品集團復朗集團率旗下四大奢侈品品牌全球負責人在疫情后首次齊聚中國,將考察的首站選在了許村。“這次考察,我們深刻體會到了中國時尚產業供應鏈的高度和水準。”復朗集團執行總裁兼聯合首席運營官陳吉宇表示,復朗集團決定與許村企業素奇科技合作,在許村建立全球奢侈品材料研發與供應鏈中心。
今年7月,在海寧許村召開的一次時尚產業交流會上,中國服裝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周一奇指出,“杭派女裝”得到普遍認可,許村承接杭州服裝產業轉移,要利用好這次機遇,宣傳自身文化,把“杭派女裝”升級成為有突破的“杭海女裝”。
“國潮熱”卷起“漢服潮” 許村家紡企業瞄準新賽道
在各項政策的助推下,許村服裝產業的星星之火已逐漸形成燎原之勢。
“繚綾繚綾何所似?不似羅綃與紈綺。”前不久,《尋找繚綾:白居易<繚綾>詩與唐代絲綢》新書發布會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中國絲綢博物館名譽館長、浙江大學教授趙豐循著研究線索,找到一件出自法門寺地宮的唐代繚綾浴袍實物,竟將文物完整復制出來,讓“春衣一對值千金”的古代美物驚艷世人。
復原這件繚綾浴袍的正是海寧許村的一家企業——海寧天一紡織有限公司。
在這次潮企峰會上,天一紡織總經理魯建平介紹,為了復制原原本本的繚綾,公司專門留出一條生產線用于繚綾研發。研發團隊夜以繼日攻關兩個多月,最終成功織造出花紋、手感、密度等最為接近原物的繚綾浴袍。
聽著魯建平講述繚綾“重生”過程,看似簡單,實則不是隨便一家紡織企業可以輕易做到。天一紡織擁有極其成熟的織錦工藝和強大的研發實力,曾多次為重大場合活動提供服裝面料,這也是企業能復原繚綾的一大優勢和基礎。如今,藝術再現歷史中的古代服飾、改良漢服以及新中式的時裝是公司的品牌業務。
近年來,家紡行業的增長勢頭明顯放緩,家紡企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國內最大家紡面料生產基地、產銷中心的許村家紡產業,該如何謀求新賽道,找尋新出路?
隨著許村服裝產業的集聚,國潮文化的崛起,許多謀求轉型的家紡企業紛紛走向服裝面料織造賽道。“以前做沙發布、窗簾布,現在我們主攻漢服面料。為此,我們還成立了新的設計團隊,購買了24臺外國進口的制造設備。”海寧斯泰堡紡織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沈菊華說,從今年9月開始,斯泰堡紡織快速進行產業轉型,調整發展方向。
記者從海寧家紡協會了解到,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許村已有上百家企業開展漢服面料生產,從小型加工廠到規上企業,越來越多的企業涌入新賽道。隨著馬面裙的火爆,許村面上提花織機甚至出現“一機難求”的現象。
那么,為何“漢服風”能夠快速帶動家紡產業發展?
事實上,在許村家紡歷史發展中,以蠶絲織造、棉麻織造、云錦織造等為代表的非遺織造技藝沿用至今,這為漢服織造打下了堅實基礎,為企業轉型降低了門檻。沈菊華介紹,漢服上金絲銀線勾勒而成的圖樣和傳統家紡面料的提花,在工藝制作上是一樣的,只要對花型和紗線的改良提升,機器就可以快速投入生產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