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7日,第29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平行主題分論壇——前沿纖維新材料論壇在吉林召開。隨著科技發展,纖維合成、制備技術日新月異,生產出了性能優異的前沿纖維產品。這些纖維不再單單用于傳統的紡織領域,也被用于航空航天、軍事軍工、3D打印、海洋工程、建筑增強、新能源、輕量化交通等不同領域及交叉領域。本次論壇演講嘉賓帶來了前沿技術的展示和創新思維的碰撞。
武漢紡織大學教授王樺以《全芳香族液晶聚酯纖維合成、制備與產業化》為題進行分享。全芳香族液晶聚酯纖維是分子被排列成鋼棒狀的液晶性聚合物,目前有三種類型。與無機高性能纖維對比,其具有優良力學性能,耐磨性、耐冷熱交變性好,阻燃性、耐腐蝕性、耐輻照性、抗老化性以及加工性優異,適用于航空航天、高性能材料、體育器材和電子電器等多個領域。王樺介紹了全芳香族液晶聚酯纖維合成、制備中,催化劑、溫度、時間等核心技術參數對產品性能和生產效率的影響,以及目前產業化存在的難點。
目前,武漢紡織大學前沿纖維研究中心團隊實驗室所制的TLCP纖維強度最高達23CN/dtex,已攻破TLCP纖維的紡絲難題,可實現TLCP的高速連續紡絲和連續后處理,并研究開發出TLCP纖維的紡絲、熱處理制備工藝條件。
東麗纖維研究所(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清水敏昭作了《高感性、高功能性服裝面料開發》的主題分享。東麗纖維研究所(中國)是東麗集團纖維產品的研究開發基地,與南通地區生產基地開展合作,加速了其纖維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究和開發。除此之外,東麗集團還與優衣庫等業界知名企業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近年來,東麗通過技術革新,開發了復合紡絲技術NANODESIGN®,在納米尺寸上設計多成分復合纖維并追求極致的細旦化;根據蠶絲的結構和性能關系,開發出極具絲質感的復合纖維;利用不同黏度成分的原材料,生產出具有卷曲效應復合纖維,并通過堿減量加工,推出質地柔軟、彈性好的仿毛彈力面料Qticle等諸多新產品。清水敏昭還對使用復合紡絲技術NANODESIGN®生產的產品,在衛生醫療、產業用紡織品、美容保健、高性能服裝等的應用進行了展望。
四川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葉光斗以《聚醚醚酮纖維結構性能及應用》為題進行了分享。聚醚醚酮纖維(PEEK)被認為是目前聚合物金字塔最尖端材料之一、綜合性能最佳的材料高性能纖維之一。該纖維表面光滑、內部致密無孔洞,具有優異的耐化學腐蝕性能、耐熱老化性能、耐光老化性能和抗高能射線能力,應用于高性能熱塑性復合材料、3D打印材料,使用高性能聚醚醚酮纖維中空纖維微孔膜及中空功能膜生產的過濾材料,以及工業傳送帶、體育器材的弦線、電子線束管和高性能繩纜等。四川大學與吉林大學共同合作開發了纖維級PEEK樹脂、纖維成型工藝及裝備、纖維應用等技術,現具有單絲和復絲產能各50t/a,極大地滿足了國內產業發展對PEEK纖維的需要。
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組長張昌榮博士以《永續循環紡織材料發展進程》為題進行了詳細地分享。他提到,國際品牌的發展策略主要是研發創新、永續創新和數位創新。在臺灣,越來越多的企業如南亞、遠東新、新織開始注重發展循環技術,水性潔凈脫色技術就是其中之一。臺灣紡織產業聚酯廢棄邊料每年高達7.2萬噸以上,無法回用且額外增加清運成本達新臺幣7億元以上。水性潔凈脫色技術可將聚酯纖維/織物深層脫色,相較原生聚酯纖維可降低近40%碳排放。最后,他表示自然資源的逐漸減少,使得永續材料的應用更為重要。循環再生、生質材料及低碳科技將是紡織產業未來發展的新機會;生質機能、低碳制程及生物科技之整合,將是兩岸紡織產業技術發展之重大項目。
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關曉宇分享了《響應功能纖維與織物:新興智能材料及其產業化進展》的主題報告。服裝功能性由人體舒適性、醫療衛生、個人防護和產業用方面組成。現階段,雖然服裝材料的功能性被不斷強調,但仍舊無法根據外界環境變化做出響應,仍需人們手動增減衣物。新型響應纖維能否幫助服裝更加智能、舒適、擺脫電源限制?他表示,響應功能纖維材料包括形態變化響應和性質變化響應,通過動態編程,可以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實現材料自我調節。當前,響應功能纖維材料在智能傳感消防服,測量步數、速度、高度和距離,測量心率、無氧信息和壓力水平,以及儀態檢測方面做到了產業化應用。響應功能纖維與織物將有助于推動紡織品在物聯網機遇中獲得新的發展。
通用技術中紡院創新中心生物基與高性能纖維室主任李婷帶來了《Lyocell工業絲高效制備及其在多領域應用展望》的報告。其表示,近幾年,國產工業絲的產量和消費量明顯上升,大部分應用于車用絲、織帶和輸送帶,發展勢頭強勁,并且全球工業絲生產重心轉向亞洲,其中,我國滌綸工業絲產能占全球70%以上,錦綸工業絲占40%左右。隨著國內外綠色環保戰略的提出與倡議,Lyocell纖維被認為是最具發展潛力的生物基替代解決方案,它既具天然纖維的吸濕透氣,又具合成纖維的高強高模,是天然纖維和合成纖維最有機的結合。李婷介紹了針對Lyocell纖維增強產業化的關鍵技術和改性方案,并表示Lyocell工業絲有望成為交通運輸、建筑工程、制造醫療、產品包裝和工業制造領域的生物基理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