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位于僑福芳草地的COS中國首店正式關閉。作為H&M集團旗下的高端品牌,COS的全球門店數量都出現縮減。業內人士指出,“當下COS等海外品牌已不再具備引流能力。”
無人買單的“時尚”
近年來,快時尚步伐放緩,發力高端化成了不少品牌的共識。H&M集團在今年年初指出,COS對其產品進行了廣泛的升級,并加強了其在高端市場的定位。快時尚迎合的是短周期潮流,而中高端品牌做的是長期基因,這兩點存在一定的矛盾和沖突。雖然品牌目前正強調高端定位,但仍無法擺脫快時尚基因,整體市場定位不夠清晰。
COS誕生于設計師品牌相對稀缺的時代,產品既參考了高端時尚的廓形、色彩和昂貴的面料——這些元素在當時的高街品牌上很少見到,同時其價格又十分平易近人。
然而與平價快時尚相比,COS的衣服無疑是貴的。一款純色連衣裙價格在800-1200元之間,足夠買上3條UR、5條優衣庫。但追求時尚的中產和白領曾被它深深吸引。
但人們卻不愿繼續為這種舒適的輕風格買單了。當前收入危機和消費信心下滑,人們更愿意將省下來的錢花費在旅游、看電影和各類演出上,通過精神消費和體驗消費來緩解對大環境充滿不安的焦慮。如今買的“少而精”是大趨勢——要么減少頻次,要么向上購買一些奢侈品,既能保持格調,也能節省一部分非剛需開支。
品牌設計的新鮮度下降也是流失客戶的重要因素。一個矛盾之處在于,基本款往往能在很短的時間憑借一兩個設計亮點出圈,但這樣的設計很難推陳出新,而消費者的口味卻不斷在變化。打開淘寶搜索COS,往往最先看見的不是COS的品牌產品,而是各類號稱“COS風”的工廠貨,產品的材料和設計和原品牌幾乎沒有差別,價格卻至多只有三分之一。
這都令COS獨特的大牌感設計不再稀有,再加上和優衣庫、UR等相比沒有價格優勢,增長不佳這一事實并不令人意外。
“快時尚品牌不太容易有經典的代表產品,而且既然是‘快’,單價做高似乎很難,有消費者心理接受的問題,也有供應鏈組織的問題。”業內人士認為。
進退維谷的品牌戰略
COS正處于一個快時尚整體衰落的時代。
消費者的購物習慣被線上渠道深刻影響,網紅和社交媒體極大的影響了時尚的走向,新的品牌設計趨勢如果不經過精心的運營很難火爆。這導致許多快時尚品牌不愿意冒險,只是購買一些適合多種設計的原料,結果反饋到消費者這端就只有更少、更安全的選擇。
快時尚的變化少了,買新衣服的理由也隨之減少。再加上經濟不景氣,人們的消費欲就更低了。快時尚行業亟待一些新的變化。
COS曾經歷過一段黃金發展期。2015年至2019年間,COS的全球零售門店數量翻番,接近300家。但接下來的幾年里,COS的發展卻并不如預期。
為了穩住增長態勢,COS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變。
自2021年起,COS就開始尋求新的突破,推出全新的品牌LOGO,采用無襯線字體和白色背景黑色字母,去掉了原有的Logo剪影。更新以后,COS的Logo變得更加簡潔和年輕化,并且更適合在手機和電腦屏幕上閱讀。但消費者對此并不買賬,小紅書上隨處可見品牌粉絲對新LOGO的差評。
與大部分定位類似的品牌一樣,COS也在加速下沉,開始重點布局新興市場,如新一線的城市,而關掉的大多是一線城市的門店,這類城市的消費者品牌教育已經到位,設計的新鮮感也正消失,增量已經不多了。
渠道變革也是快時尚品牌的必經之路,線上化、做批發,COS都嘗試了一遍。
過去幾年,由于COS的折扣力度與頻率不斷加大,品牌力和新鮮感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對于精明的中產和白領消費者而言,產品質量和品牌價值的下滑,讓COS的價格不再被接受。
如今,為了刺激銷售盡快消化掉庫存,COS正不斷加碼線上。截至今年上半年,COS已在各個線上渠道開出47家線上店。最終能否突破瓶頸,仍在向上和向下中徘徊躊躇的COS似乎還沒有找到一個最佳的解法。
不忍丟棄的“快時尚”
快時尚可能還是有很大的生存空間。與奢侈時尚相比,快時尚的可負擔性使其能夠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因此,擁有快時尚服裝可以成為緊跟最新潮流的象征,甚至可以給人留下與買得起奢侈品的人地位相同的第一印象。
快時尚不會消失,全球數十億人已經擁有足夠多的衣服,讓他們繼續買衣服的唯一方法就是創造不必要的需求。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加快時尚潮流的更迭。要想加快時尚潮流的更迭,就要做足夠便宜的衣服,以便人們更頻繁地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