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場最大的消息無疑是五大國有銀行正式官宣下調人民幣存款利率,消息公布之后,大宗商品市場受到提振,棉花也不例外,然而最近剛公布的進出口數據,又值得冷靜的看待當下,棉花向上邁的步子越大,壓力也就越大。
6月8日,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先后更新了人民幣存款利率情況,活期、定期存款利率均有所下調,中長期定期存款下調幅度更大。其中,活期存款利率從此前的0.25%下調至0.2%;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調10個基點至2.05%;3年期定存利率下調15個基點至2.45%;5年定期存款利率下調15個基點至2.5%。此舉有利于銀行存款資金轉向市場,進一步增加市場流動性。
然而事情總是喜憂參半,據海關數據顯示,按美元計價,今年5月份我國進出口5011.9億美元,下降6.2%。其中,出口2835億美元,下降7.5%;進口2176.9億美元,下降4.5%;貿易順差658.1億美元,收窄16.1%。這樣的數據降幅可謂真不小,表明我國外貿壓力依然較大,經濟復蘇的基礎并不牢固,需要固本培元的舉措,防止經濟進一步下滑。
顯然棉花市場受到了多空雙方的掣肘,上漲的幅度和速度有所放緩,不過總體棉花走勢依然處于上升通道中,上漲趨勢并未結束。回顧鄭棉這一波趨勢性行情,主要原因是新疆棉種植面積和產量雙雙下降所致,市場對于減產的預期很足,資金紛紛進場做多。按照目前市場預期8元/公斤收購籽棉價格測算,皮棉成本接近18000元/噸,期貨價格與這一目標價格還有不小的距離,況且軋花企業還能接受500-1000元/噸的價格倒掛,意味著期貨價格向上還有空間。當然如果在此基礎上繼續上漲,那就真需要下游配合了,沒有真正的消費,怎會有真正的上漲呢,否則只能是曇花一現。現在距離收購還有三個多月時間,多空雙方還將繼續博弈下去,所謂矛盾越大,價格波動也就越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