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18日,中美貿易戰對抗再度升級,內外棉市場在悲觀情緒的沖擊下破位暴跌,這是否會斷送棉花慢牛的根基,后市行情又將如何演繹?
貿易戰對抗升級,利空情緒和需求
美國時間9月17日,白宮宣布將從9月24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約2000億美元商品加征稅率為10%的關稅,并將于2019年1月1日將稅率標準提升至25%。對此消息,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于北京時間9月18日晚間宣布,決定對原產于美國的5207個稅目、約600億美元商品,加征10%或5%的關稅,同樣自9月24日起實施。委員會同時表示,如果美方執意進一步提高加征關稅稅率,中方將給予相應回應。
目前美方的征稅清單涵蓋絕大部分紡織原料、半成品以及少量服裝附件產品,中國對美出口額較大的梭織服裝、針織服裝和家用紡織制成品等商品未列入清單。據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統計,實際征稅清單涉及中國對美國紡織服裝出口額約103億美元,占中國對美國紡織服裝及原料出口額的22.6%。但是,經過此次對抗升級,市場預期剩余另外的353億紡織品服裝恐怕難以幸免。目前,有少數下游企業反映金九銀十旺季不旺,紡服出口訂單不及往年,貿易戰對消費的利空已經出現實質苗頭,由于統計數據的延后發布,這一點還需跟蹤考證。
筆者認為,經過持續地拉鋸和對抗,棉花市場投資者對于貿易戰的定性已經從“事件型驅動”變為“成長性利空”。即貿易戰對于棉花需求的利空具有長期性和成長性,不會在某次下跌中徹底消化。那么,市場對該驅動的解讀就會長期悲觀,并且會形成不斷惡化的預期,會增加棉價向下調整的頻率和幅度。
缺口預期仍在,產業利多驅動不變
筆者在8月赴新疆調研半月,行程遍及北疆和南疆主要產棉區,樣本占全疆棉花產量的63%,預計,2018/19年度新疆棉花產量有望達到540萬噸左右,比去年增產35萬噸,增幅約7%。雖然疆棉增產,但不改國內缺口預期,地產棉產量計70萬噸,那么全國棉花產量約610萬噸,面對925萬噸的消費量,仍有315萬噸的產需缺口,去庫存趨勢不變。即便受貿易戰影響,925萬噸的消費預估可能要打折扣,但難以改變去庫存大勢。
在缺口預期下,市場普遍看漲新花開秤價,目前新疆大部分地區開秤價高開高走,具體見下表。目前,新花絮棉報價在17400元/噸,毛重,帶票。籽棉大量上市尚未展開,新花紡棉報價尚不明朗,不過筆者測算恐難低于17500元/噸,對盤面的支撐仍在。從這個角度看,目前鄭棉是超跌的,下方空間有限。
綜上所述,棉花本身的基本面支持產需缺口驅動下的慢牛行情,但貿易戰會又從情緒和需求上帶來利空,兩股力量的角力增加了棉花市場的曲折性和不確定性,給行情判斷帶來極大的難度。筆者認為,鄭棉的長期重心大概率還會上移,但貿易站擾動也會長期存在,在市場交易貿易戰利空時就會下跌調整,貿易戰緩和時就會上漲反彈,節奏的把控尤為關鍵,波動率放大后CF1905的區間調整為(16000,19000)元/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