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下旬以來,受陳棉、新棉接軌導致棉紡原料大幅上漲,原油及大宗商品上漲引發滌綸短纖跟風上調以及棉紗運輸費用上漲等影響,棉紗報價被動上漲了500-800元/噸(少數大廠品牌高支紗報漲了1000元/噸)。從下游織布、面料、服裝環節及外貿易公司層層對漲價“不買賬”來看,靠上游推動整個產業鏈漲價、回暖的希望并不大。
目前河南、山東、河北和江浙等地新疆“雙28”手采棉的倉庫提貨價約16000-16200元/噸;“雙29/雙30”手采棉報價約16300-16500元/噸,較12月上中旬回調200-300元/噸;而1.4D*38mm滌綸短纖報價8450-8500元/噸,較9-10月份上漲了500元/噸以上。因此紡織企業紛紛表示,近半個多月來不僅紡40S以下全棉紗沒有利潤甚至虧損,連紡滌棉紗、滌粘紗也先后“淪陷”了,棉紡廠成品庫存呈現緩和上升的趨勢。那么什么原因導致紗價漲不上去呢?筆者歸納如下:
一、染費大幅上漲將織布廠、服裝廠和貿易公司的利潤吞噬,前期接的單越大、交貨期越長虧損越大,布廠只能將風險向上游紗廠轉嫁。據了解,因國家相關部門加大對治污、排污的監測、審核力度,不達標的印染企業一律停產、改造,落后產能則直接淘汰,受此影響浙江、江蘇、福建、廣東、河北、山東等地的染整費整體大漲0.50-0.60元/米(低支低密坯布上漲0.30-0.40元/米,高支高密大漲0.80-1.0元/米),而且各印染廠排單期普遍延長到2月中旬以后,趕訂單需要額外加價,布廠、服裝廠訂單從盈利迅速轉為虧損,為了不虧損或減少虧損只能通過“上擠下壓”來“脫身”;
二、港口外紗“枕戈待旦”,特別是印巴、印尼、越南紗等隨時涌入中國市場。據調查,截至12月下旬前,中國各主港保稅棉紗約9.2-9.5萬噸(含少量布廠或中間商采購但沒有出庫的貨物),以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紗為主;而且近期到港的印度C21S、C32S紗的簽約船期價格普遍在2.45-2.50美元/公斤、2.58-2.62美元/公斤(CNF價格),折合清關后成本較國產紗報價低700-1000元/噸;而且由于印度、巴基斯坦國內棉花價格低于我國5000元/噸以上,因此紗廠的利潤空間和競爭力能力更強。青島、廣州、張家港等地的棉紗貿易商反映,11月份以來進口棉紗的詢價和出貨比較快,C20S-C32S紗及C32S/2、JC32/2等高配或噴氣、劍桿用紗比較好銷;一旦國產紗價格再上漲,內外差價達到1000元/噸以上,那么C32S及以下紗線市場將拱手讓給進口紗;
三、臨近年底,紡織、服裝企業去庫存為主,流動資金和還貸壓力大。按慣例,進入春節前一個多月,棉花、棉紡織、服裝企業進入還貸(銀行一般本著“先還后貸”的原則)、結算材料費和工人工資及獎金的節奏,回收貨款和拋貨打折是重中之中,因此棉紗提價等于“自尋死路”。近日山東、河北等地部分中小紡紗廠、織布廠率先降價拋售,國內大部分企業將跟風,資金連繃緊是節前紡織廠的“通病”;
四、鄭棉震蕩,價格重心下移及儲備棉輪出臨近,使布廠、服裝廠、貿易公司明顯壓價下單。據了解,12月14日以來,鄭棉主力合約從16235元/噸振蕩跌至14820元/噸,短短5個交易日下跌1400點,引發下游企業對棉花現貨報大幅跟跌,先后破15000元/噸、14500元/噸的預期,因此合同訂價連續調低;另外考慮到自3月6日國儲棉競賣啟動,截至8月底,即使平均每天按3萬噸輪出量計算,2017年儲備棉輪出計劃不低于350萬噸,對棉花供需市場、棉價及棉企信心的沖擊比較大,因此布廠、服裝廠下單大多按棉價跌至14500-15000元/噸來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