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安徽、山東等地幾家棉紡廠反饋,伴隨著12月底以來棉紗出廠價整體上調300-400元/噸(11月底以來常規普梳紗報價上調近800-1000元/噸,60S及以上棉紗報價大多上調1300-1500元/噸),紗廠、輕紡市場棉紗線去庫存繼續加快。
截至目前,一些大中型紡企紗線庫存降至20-30天,部分小紗廠庫存降至10天左右,除織布廠、面料廠直接春節前補庫外,還與棉紗中間商開啟囤貨及紡企主動錯峰生產、減停產等措施有關。
從調查看,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地織布廠大多計劃1月下旬放“春節假”,2月20日前開工,假期10-20天,基本與上兩年一致,并沒有延長。一方面織布廠等下游企業擔心熟練工人流失;另一方面12月中下旬以來有些訂單下達,需要節后抓緊交貨。
不過據對部分抓緊棉紗線去庫存、回籠資金的紡企的調查,目前銷售C32S及以下紗廠仍普遍虧損1000元/噸左右(1月上旬國內棉花、棉紗現貨報價價差6000元/噸以下),為何棉紡廠還要扛虧出貨呢?
業內分析主要受下面三點制約:
一是臨近年底棉紡織廠需要支付職工工資/獎金、零配件、原料、銀行貸款等各項費用,現金流需求較大;
二是對春節后棉花、棉紗市場并不看好,只求落袋為安。紡企普遍認為歐美、孟加拉等出口訂單下放及終端春夏季訂單補單只是階段性利好,難以持久;
三是2023/24年度以來國內棉紗消費需求持續低迷不振,紗線累庫率不斷振蕩走高,紡企在成交差、虧損面寬的雙重壓力下“喘息”困難,再加上中間環節囤積大量的棉紗降價搶單,因此一旦出現詢價、需求回暖,紡企第一選擇必然是輕倉,為自己爭取生存下去機會。
出口腰斬 印度紡織廠呼吁政府出臺扶持政策
據外電1月6日消息,印度紡織廠協會聯合呼吁印度財政部長NirmalaSitharaman多加關注紡織業紡紗業務所承受的資金壓力。
在此之前,棉紡行業曾遭遇顯著的低潮,俄烏沖突及巴以戰爭等外部因素又加劇這種低迷。盡管紡織業是印度經濟的重要貢獻者,但同樣也面臨著挑戰。
印度紡織業現在面臨著嚴重的危機,在2022/23財政年度,棉紗出口下降50%,棉紡織品出口下降23%,紡織品和服裝出口量比前一年減少18%。
全球沖突的長期經濟影響,加上對棉花征收11%進口稅和與質量控制令(QualityControlOrders)有關的問題等挑戰,導致產能利用率大幅下降,在近1年時間里在50-70%。
這種嚴峻的形勢使許多紡紗廠,特別是中小微企業面臨嚴重的財務壓力,令其無法償還債務和應付欠款。為應對這些挑戰,棉紡廠協會懇切地敦促財政部長建議銀行業特殊對待紡織業,并給予一定的金融支持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延長1年期的還本期限,將緊急信貸額度擔保計劃下的3年期貸款轉換為6年期貸款,及根據具體情況提供必要的財政援助,以減輕營運資金的壓力。
印度紡織工業聯合會主席RakeshMehra表示:“我們殷切地呼吁您積極考慮我們的上述請求,以減輕困擾紡織行業的不可預見的危機,防止數十萬人失業,保持市場份額,實現設想的出口目標。”這一聯合呼吁強調解決紡紗行業面臨的財務挑戰的緊迫性,以確保紡織業的持續增長和穩定。紡織業是印度經濟實力的關鍵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