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關統計,2015年10月我國進口棉紗17.43萬噸,同比增長0.86%(8、9月份同比增幅分別為38.25%、25.19%),環比下滑20%;2015年1-10月累計進口199.96萬噸,同比增長22%,其中9-10兩個月僅進口39萬噸,同比增長13%,棉紗進口增幅減速、進口意愿下滑的跡象明顯,與中國保稅區近13萬噸外紗“枕戈待旦”隨時準備清關進入中國市場形成鮮明對比,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10月份中國棉紗進口量大幅滑坡呢?
一、中國布廠、面料和服裝廠進入季節性淡季。從時間上來看,10、11月份主要是春夏季服裝打樣、定款階段,布廠對棉紗的采購由10S-21S向21-40S調整,無論內銷還是外銷均尚未到采購棉紗、開機生產的階段。一些棉紡織企業表示,今年淡季整體提前10-15天,預計2016年2月份前后棉紗需求、采購將啟動。
二、中國企業對棉紗的消費能力快速下滑。受出口環境惡化、原料價格和人工成本高企的制約,從廣東至江浙,從山東至東北大量的中小織布廠、服裝廠減產乃至倒閉,中小企業因無訂單代加工,利潤急劇下滑,對低支低檔棉紗的需求不斷萎縮。
三、印巴等棉紗出口價格持平或報漲。受2015/16年度國內棉花產量大幅下滑,棉花價格持續上漲;國內電力、天燃氣等能源供應不足及利潤下滑的影響,30%上的巴基斯坦紗廠倒閉,大中型紗廠減產,出口量不足,巴紗CIF、CNF報價逆勢上漲。
四、進口紗質量不讓人“放心”。9、10月份東南亞、中亞及南美新花尚未上市,紡紗配棉仍以2014/15年度中后期低品質陳棉為主,紗廠和出口商合同中約定包漂白、包染色、包上噴氣織機的底氣不足,一些中國布廠、服裝廠為了避免協商、索賠困難,優先采購國產紗。
五、國產棉紗報價持續下滑,內外差價縮小。隨新棉大量上市,3128棉花價格從14000元/噸下跌至13200-13300元/噸,3127則從13700-13800元/噸跌至13000元/噸以下,因此C32S及以下國產棉紗普降500-800元/噸,內外紗差價縮小至600-800元/噸,外紗價格優勢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