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閻女士在香港花2000元錢買來的棉服,送洗時被洗壞,導致無法再穿。因為無法提供購買時的發票,也沒有保價洗滌,在向商家索賠過程中,得不到符合心理價位的補償。
前幾天,閻女士將從香港買回的黑色棉服送去象王洗衣店干洗,但是等她去取衣服時,發現衣服被洗壞了,棉服里襯出現了內膽棉絮,無法再穿了。
對于洗壞了衣服,象王方面并沒有否認,表示導致衣服面料被洗壞,是因為員工操作失誤,選錯了洗衣方式——原本應該干洗的衣服,被象王洗衣店的員工水洗了。
既然對方承認衣服是他們洗壞的,閻女士以為賠償也會談得順利。但是與象王交涉多次之后,對于賠償金額始終沒有達成一致。閻女士認為,洗衣店洗壞了她的衣服,應該原價賠償,即賠2000元,外加精神損失費1000元。象王方面則認為,閻女士無法證明衣服的真實售價。
閻女士的棉服是在香港馬球協會購買的,但她提供不出發票,而且在杭州也找不到同品牌的棉服,但在閻女士提供的銀行消費清單上,的確有在香港馬球協會的刷卡記錄,總金額是9000元,閻女士表示,這其中就包括購買棉服的2000元。
西湖區消保委工作人員查看了當時的洗衣單,洗滌方式為干洗,洗衣費45元,但閻女士送洗時沒有選擇保值精洗服務。最終經過協商,象王同意將棉服里襯出現的棉絮進行處理,保證不影響穿著,并給予閻女士洗衣費十倍的賠償。
工商提醒,目前市場上提供保值精洗服務的干洗店很少。保值精洗和普通洗滌的主要區別在于服務上。一件選擇保值精洗的衣服,干洗店會單獨洗滌,并且仔細看好洗滌時間,有的還會反復洗兩三次,但所使用的洗衣材料和普通洗滌并沒有什么差別。因保值精洗費用比普通洗滌貴幾十元甚至數百元,所以有消費者覺得不劃算,抱著僥幸心理不保值精洗,一旦發生洗壞的情況,損失最大的依舊是消費者自己。
消費者送洗高檔衣物時,應和洗衣店事先協商約定相關洗滌費用、保價和服務內容等,一旦發生糾紛可根據書面約定進行賠償。另外,顧客購買高檔衣物后,應盡量保存原始發票,以備發生糾紛時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