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界有一句戲言:我們與農民一樣靠天吃飯!對于防寒服飾等季節性產品而言,更是如此。2月初,歐洲大部分地區被近30年來最強烈的寒流襲擊,部分國家和地區氣溫創下同期歷史最低。本應是迎接春天的時候,歐洲大陸卻正在遭遇嚴寒的肆虐。
不過,正是這場“寒流風暴”卻意外地讓中國一些服裝企業迎來了一個“小陽春”。石獅的不少防寒保暖產品出口企業突然接到了不少來自歐洲的緊急訂單。連日來,記者走訪了不少服裝企業,發現他們正在加班加點,開足馬力保證這些歐洲訂單按時按量完成。
“歐洲寒流”讓訂單紛至沓來
“今年正月初十我們就已經接到了10多份訂單,這是意想不到的。”一家服飾外貿公司的副總經理盧先生介紹說,該公司主要從事羽絨服等防寒服飾的接單和開發業務,產品大部分出口到歐洲國家,盧先生說,歐洲的這股寒流給企業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獲。為此,他們原來計劃讓工人在元宵節后才開始上班的,但接到這些訂單后,不得不催著工人提前返廠。
意外收獲的不僅這家服飾外貿公司,春節過后,原本應該為訂單發愁的奔豪服飾張廠長同樣也是忙得不可開交。“原本2012年的訂單應該是現在簽訂的,而今年與往年有所不同,在2011年底就已經訂完了。”張廠長介紹,今年的訂單不僅早,而且較前一年還有了近15%的增長。同時,對于企業來說,不僅因為“歐洲寒流”而收獲的外貿訂單增多,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內銷售形勢也因氣候因素和企業對流行趨勢的不斷鉆研而呈現上升態勢。某服裝企業營銷總監孫先生說,今年天氣比較特殊,人們通常感覺過完春節就直接進入春天,想不到的是,上個月冬裝銷售依然火了一把。
不怕成本高就怕沒訂單
原材料價格高企、人民幣升值不斷、用工成本節節上升、歐債危機使海外消費力“縮水”,這讓勞動密集型的服裝企業日子越來越難過。石獅市鑫鍵服飾副總經理羅龍東直言不諱地告訴記者,這些都是次要的。“原材料價格上漲、用工成本增加,我們可以轉移成本;歐債危機國民也要穿衣,只是需求會相對少一點。”
“有訂單就有利潤,這是業內公認的真理。”業內人士指出,企業的倒閉不是因為利潤的單薄,這當中既有自身經營管理的原因,也有突遭意外的不幸,但總結起來還是由訂單來決定的。“商人在商言商,不會做虧本的買賣,一切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等目標。”該人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舉例一小型加工型服裝企業在接單過程中,肯定會合理精準計算各類成本,以一條西褲四十元的訂單計算,一年加工50萬條,除去原材料成本、工人工資、正常消耗及上繳稅收外,平均下來純收入可達300萬元以上。
打破“靠天吃飯”魔咒
一直以來,大多數服裝企業都是提前半年設計出樣衣,然后召開春夏或秋冬訂貨會,最后根據代理商或國外采購商的選擇來決定大批生產的服裝款式。然而,服裝企業和代理商都沒有第六感官,更不能先知先覺,誰也算不準半年后的氣候會怎樣?對此,業內人士指出,對于服裝企業來說,準確提前掌握氣候變化可決定生死前途。那么,能不能將“靠天吃飯”變為“用天吃飯”?經濟學界有“一度效應”之說,也就是氣溫發生1℃變化,商品的銷量就會隨之發生較大改變。
談到如何盡量消除氣候變化對企業帶來的影響,業內人士提供了三點建議:一是根據歷年氣候變化特點,每季產品類別要有所側重,根據是否有暖冬現象、雨水是否過多、夏季天數是否延長等考慮相應產品比例調整。二應根據氣候變化引起顧客消費習慣的變化,更加注重人性化、舒適化的設計理念,如服裝增加更多功能性的要求,如吸濕、排汗或防風防水等。三要建立全國各地主力市場歷年來氣候氣溫變化的信息資料,進行預警作業,如根據南北差異進行產品上市波段的應季調整——北方初秋時忽冷忽熱,企業要提前把秋季產品備好上市。
因此,對服裝界來說,企業或行業組織應當建立一套預警機制,提醒企業注意氣候變化可能給行業或市場帶來的影響,使企業能極早在產品結構方面作出調整,實現敏捷生產,盡可能地減少損失。(石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