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繭價雖然創下了20年來新高,但蠶農似乎對這一切并沒有收獲后的喜悅,對未來養蠶業也并不樂觀。業內人士表示,作為紡織之鄉的紹興,穩定繭價對促進紡織行業發展至關重要。
蠶農:養蠶不如外出打工
浙江省紹興縣農業局負責人表示,種桑養蠶用地的逐年減少,其中有城市化進程推進的原因,也是蠶農們積極性衰退的縮影。以紹興縣王壇鎮為例,20年前該鎮桑園面積多達1萬多畝,是紹興有名的蠶桑生產地。前幾年,蠶繭價格跌至15~16元/公斤,蠶農們開始砍桑樹,種起其他經濟作物,到現在王壇鎮的桑園面積只剩下2000畝左右,降幅高達80%。據不完全統計,紹興市的蠶桑面積降幅至少在50%以上。
事實上,“市場風險”與“經驗效益”賬一直“教育”著蠶農。據了解,2007年紹興蠶繭收購價是1000元/擔(50公斤),但2008年降到了600元/擔。紹興縣平水鎮橫路村便民服務中心的蔣炳良說:村里原先以養蠶為生的村民覺著養蠶不如打工。他算了一筆賬,按今年2000多元/擔的收購價,一張蠶種產繭40公斤,收益約為1600元,外出打工按60~80元/天的工資,有1800元/月,而且養蠶得冒風險,諸如蠶發病、桑樹栽培、收購價波動等。
繭價:“蹺蹺板”效應推高價格
紹興縣王壇繭站負責人朱禮富認為,今年繭價好于以往源于絲綢行業的“蹺蹺板”效應,即絲綢行業復蘇,蠶絲商品需求增大,與蠶繭產量大幅下降。
隨著蠶桑生產的大幅萎縮,各地的蠶繭收購站也紛紛被撤。上世紀八十年代,蠶繭由各地絲綢公司、供銷社統一收購。但記者電話聯系紹興市區及上虞、新昌、紹興縣等絲綢公司發現,有的電話已是空號,有的表示早已不收購蠶繭。新昌縣豐泰繭絲綢有限公司還在收購蠶繭,下轄的新昌縣澄潭鎮棠村蠶站負責人張樟千表示,“豐泰繭”曾在各蠶繭生產村設有20多個繭站,每個繭站配有五六十名工作人員,收一季繭就得20多天,但現在一季繭一天下來差不多就收完了,繭站也只剩下一半。
2007年以來,繭價演繹“過山車”行情,蠶農積極性挫傷嚴重,繭產量大幅下降,2009年紹興市的繭產量已不足2007年的一半。與之相反的是,近兩年蠶絲商品需求量日益增大,原料繭緊缺,收購價隨之水漲船高。據了解,今年白廠絲(4A)供應價格為每噸41萬元,比去年同期的27萬元漲了51.9%。
絲綢業:如何“破繭重生”
繭價巨幅波動,受傷的是繭農和紹興絲綢紡織業。
蔣炳良表示,從1993年到現在,蠶繭的每一次漲跌都為下一次漲跌埋下隱患。繭價上漲,誘惑農民養蠶,等產量上去,繭價又因供過于求跌至低谷。此外,收購環節的混亂也是蠶繭產業發展的一大癥結,如果在加工企業和蠶農之間建立起緊密的合作關系,發展訂單農業,對于規避繭價波動有明顯的抵御作用。
紹興市場上的絲綢產品多半出自江蘇等地。紹興縣服裝行業協會會長王志堅認為,紹興雖有“日出萬丈綢”之名,卻只是一個傳統的絲綢之鄉,紹興只有發展高端產品,增加絲綢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蠶繭產業才會有出路。(天天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