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月前,養蠶工作剛剛收尾,F在,綿陽市涪城區蠶,F代農業園區(以下簡稱“園區”)內的蠶棚,又回歸了平靜。不過,在園區另一端的楊家繡房里,繡娘張洪瓊正用生絲染色后制成的絲線,繡制著一幅蜀繡作品。
12月4日,“萬千蝶變鄉村行”采風活動記者團走進綿陽市涪城區。張洪瓊告訴記者,她使用的絲線,源自綿陽天虹絲綢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天虹絲綢”)在涪城區建成的1.2萬畝蠶;。
“我們的主要產品是蠶繭和生絲。今年生產鮮蠶繭3300余噸,生絲200余噸,蠶桑產業總產值3.5億元。”天虹絲綢總經理薛憶介紹,公司生產的生絲100%達到6A超高品位,其中90%出口法國、意大利等國家。
“高品質”是涪城生絲敲開市場大門、登上國際舞臺的一張硬名片!捌渲,生絲質量70%取決于蠶繭質量。”薛憶說。
蠶繭好不好,功夫還在平時。不過,涪城區共有4000余戶蠶農,當千家萬戶都在種桑養蠶,如何能讓大家步調一致,保證蠶繭質量?
“標準化”是薛憶反復提及的關鍵詞。她介紹,天虹絲綢通過連片流轉土地等形式,在涪城區新建標準化桑園,配套建設300個標準化養蠶大棚后,將桑園返包給普通蠶農,并提供全程技術服務。
“養好小蠶七成收!碑數匦Q農所養的蠶,大多來自園區內的小蠶共育室。在共育室恒溫恒濕的環境里,小蠶將度過1至2齡的“幼兒”階段。在此期間,天虹絲綢的技術員將每天下沉至共育室,盯好用葉、消毒等情況,確保小蠶健康長大。培育1周后,當從小蠶共育員手中接過3齡蠶,“好養”是蠶農們的一致評價。
除集中共育小蠶外,“可追溯機制”也成為重要保障!氨WC蠶繭質量,一定要追溯到基地里的每棵桑樹、每座桑棚是否都按照統一標準管理。”薛憶告訴記者,基于此,公司發出的每一批次產品,都可以通過數據系統追溯到具體的生產時間、地點以及對應的蠶農。
標準化管理機制,為涪城區蠶桑產業提供了轉型的動力。桑蠶品種的創新選育,則是產業發展的加速器。
2011年至2012年間,天虹絲綢開始在園區內推廣由浙江省農業科學院選育的雄蠶品種“秋華x平30”。因其吃葉量少、吐絲多又快、產絲凈度和色牢度高的特點,這一品種很快就得到蠶農和終端客戶的一致好評!八F在已經成為涪城全區蠶農春季都在養的品種!毖浾f。
進入12月,涪城區蠶桑產業的“主戰場”從蠶棚絲廠來到了桑園。修剪樹枝,樹干涂白、施用冬肥······園區內,蠶農們正在進行桑園管理工作,為明年4月底開啟新一輪養蠶工作,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