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9日,震澤絲綢杯·第九屆中國絲綢家用紡織品創意設計大賽(以下簡稱“震澤絲綢杯”)評審工作圓滿結束。經過層層遴選,本次大賽共評選出:金獎1名、銀獎3名、銅獎5名、優秀獎30名、最佳創意設計應用獎5名、最佳設計題材獎5名、最佳傳統紋樣表現獎5名、數字藝術創意獎5名和入圍獎若干。
震澤絲綢杯·第九屆中國絲綢家用紡織品創意設計大賽以“絲·致”為主題,經統計,本屆大賽共收到來自161家參賽單位的2338件作品,其中包含了院校、企業、設計工作室和獨立設計師的投稿作品。
在科技浪潮的席卷下,AIGC在設計的前沿領域開始擁有一席之地,因此,本屆大賽首次增設AIGC報名賽道,共收到相關作品近300件。AI可以通過對大量傳統文化元素的學習和分析,在短時間內生成大量的創意和設計方案,不僅為參賽者提供了更多元化設計思路和創作手段,也為家紡產品設計提供了更多選擇。
引領新風尚
強化國際時尚話語權
“震澤絲綢杯”中國絲綢家用紡織品創意設計大賽創辦于2016年,是國內第一個家紡行業專品類創意設計賽事。大賽自創辦之初便根植于絲綢這一中國悠久文化載體,連續多年被工信部、商務部列為“紡織服裝優供給促升級”重要活動,成為紡織行業文化自信與設計創新的標桿。
大賽評審委員會執行主任、中國家紡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易表示,震澤絲綢杯大賽已歷經九載春秋,吸引了全國14400余名設計師及院校師生積極參與,累計提交作品超過2萬件。大賽不僅為行業挖掘并培育了大量設計精英,還在震澤建立了豐富的作品版權庫,為企業的產品開發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意源泉。
明年,震澤絲綢杯步入第十個年頭,也恰逢“十五五”規劃啟航之年。未來,震澤絲綢杯大賽將從深挖家紡文化內涵、推動科技與時尚融合、拓展時尚傳播渠道三個方面,構筑家紡時尚文化發展體系,掌控國際時尚話語權,為中國家紡行業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文化賦能
實現蝶變新生
震澤古鎮作為傳統的絲綢重鎮,因蠶桑而興,以絲綢聞名。近年來,震澤鎮秉持推陳出新、文化賦能的理念,絲綢產業蓬勃發展,年產值超20億元,市場占有率高達33%。“震澤蠶絲”榮獲國家地理標志集體商標,蠶絲被制作技藝被評為省級非遺,太湖雪更是成為北交所“新國貨絲綢第一股”。
震澤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姚俊表示,持續舉辦“震澤絲綢杯”大賽,不僅能夠提升震澤及絲綢產業的知名度,讓更多人領略這一傳統而珍貴的文化產業之美,更是創建一個創意迸發、人才輩出、企業受益的平臺。
未來,將繼續攜手各方,繼續提升大賽品牌影響力,集聚優質資源,讓其成為中國家紡設計前沿理念的重要展示平臺,成為絲綢家紡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同時,不斷完善產業鏈,優化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共推震澤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讓絲綢文化在震澤古鎮蝶變新生,再現輝煌,走向世界。
傳統文化與AI技術融合
講好當代中國的絲綢故事
本屆“震澤絲綢杯”的主題是“絲·致”,大賽新聞發言人、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毅對大賽主題進行了解讀。他提到,黨的二十大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絲·致”這一主題與此緊密相連。“絲”代表著絲綢文化,是震澤古鎮的傳統特色產業,而“致”則可從動、名兩種詞性闡述,既是取極致、精致之意,展現大賽對于設計作品的高要求,也是設計師們致力于將最好的中國絲綢設計作品奉獻給世界。
數字經濟推動流程再造、范式革新,拓展需求場景、價值半徑,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行業各界正積極把握AI技術發展機遇,張毅表示,期望參賽者能夠始終堅持以中國文化為設計內核,以數字化技術為變革手段,創造出更具個性化、風格化的時尚作品,講好當代中國的絲綢故事,提升中國紡織時尚國際話語權。
聚焦創意與創新
共話設計新方向
本屆專業評審團繼續依托“家紡設計匯”小程序,全程采取數字化畫稿盲評模式,圍繞賽事主題,嚴格按照評審標準對參賽作品進行多元化、多維度的深度評選,確保評審的公正性和客觀性。評委們如何看待今年參賽作品的創意及創新點?他們對年輕設計師們有哪些好的建議呢?
本屆大賽評委,原蘇州絲綢博物館 副館長、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宋錦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織錦工藝大師沈惠談到,經過一天的評審,很欣慰能夠看到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被應用于作品之中。傳承與創新相輔相成,傳承是創新之基,創新為傳承注入活力。二者共同確保了中華悠久歷史文化得以延續至今。未來,希望更多中國傳統文化精粹在新一代設計師的塑造下煥發新生。
在設計中,古為今用并非簡單復制,而是在過去文化底蘊上加以創新,使之符合當代潮流,這樣的設計更具社會價值。本次大賽中不乏把非遺技藝融入設計的作品,將傳統文化的精髓運用于現代的設計,為現代人服務,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端。
“今年的參賽作品給我很多驚喜,每幅都凝聚著創作者的心血,不少創意可直接應用于產品開發,期望未來可以吸納更多設計人才,將作品轉化為實際產品,讓創意落地生根。”本屆大賽評委,江蘇大唐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唐麗芳表示,對企業而言,作品的實用性至關重要,而非僅停留于紙面。當前教學與實際需求尚存差距,建議院校應加強教學與實踐的結合。在設計伊始,就應考慮到更深層次的運用,如色彩優化、手工技藝等,以實現從創意到產品的轉變。未來,在大賽構建的平臺上,加強校企合作,鼓勵學生走進企業,了解實際需求,為行業高質量發展凝聚創新力量。
本屆大賽評委,廣州市美術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高級室內設計師楊易談到,本屆參賽作品整體表現尚佳,創作水平顯著提升。新增設的AIGC賽道,激發出更多元、更新穎的創意火花,有效拓展了設計的邊界。盡管AIGC為文化創意設計帶來革命性變革,但技術本身尚在發展中,仍存在一些亟待攻克的難點和需要應對的挑戰。要使AI設計思路與中國圖形更貼切地應用于市場,設計師需深入市場,了解面料、受眾意見,把握流行趨勢,將其當作“靈感催化劑”而非“創意主體”。
近十年的深耕與發展,大賽已在業界鑄就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力,對家紡設計產業的蓬勃發展起到了顯著的正面催化作用。本次大賽評選結果將在“家紡設計匯”微信小程序和中家紡官網上進行為期一周的獲獎作品公示,公示結果無異議后,將對外發布獲獎結果。后續還將在“家紡設計匯”微信小程序和中家紡官方線上平臺發布獲獎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