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美特斯邦威創始人周成建激情開麥,diss一眾帶貨直播,公開點名知名主播帶貨——錢花了,貨沒賣出去。“也許今天我會傷害他,但當時對我們來說傷害也非常大。”周成建在直播時認真說道。
放在熟人局中,這樣做或許有些社死,但這種勇敢的行為為周成建在淘寶直播的帶貨首秀賺足了聲量,最終賣出1500萬銷售額,遠超平時直播轉化。
由此可見,辛巴的含金量還在提升,“背后拆臺”在制造話題方面屢試不爽。隨即,大家又開始玩起了“端木今天帶我去了美特斯邦威”的陳年老梗,只要梗還殘存在記憶中,品牌就沒有宣告互聯網性死亡。
退一步來講,若非走下坡路走到無路可走,一向號稱“不走尋常路”的美特斯邦威也未必會吃上創始人IP這碗飯。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不僅美邦在“謀變”尋求出路,森馬最近也憑借“徐志勝丑出圈”的廣告大火了一把,曾經被稱為“服裝下沉三巨頭”的玩家,似乎只剩以純還相信“各安天命”。
三巨頭沒落,半部電商史
上世紀90年代,美邦、森馬兩大服裝行業的佼佼者先后誕生于溫州——一個秉持著“不會讀書也要學會做生意”教育理念的地方,中國商業氛圍最濃厚的城市。
美邦創辦于1995年,13年后創始人周成建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2008年,美特斯邦威在全國擁有5220家門店,同年在深交所上市,此時周成建身價達到170億,連續三年蟬聯“胡潤服裝富豪榜”top1,風光無幾。
邱光和于1996年創辦了森馬,第一家門店落地江蘇徐州,2011年也成功登陸深交所。彼時,森馬選擇謝霆鋒作為品牌代言人,喊出“我沒有幽默感,但至少我好看”的口號。
恐怕謝霆鋒怎么想不到,十多年后自己的后繼者會變成“幽默但不夠好看”的徐志勝。這樣的反轉似乎印證著,時代變了,變化得很徹底。
自東莞的以純也誕生于同一時期,不同于美邦、森馬,以純的風格更加“小清新”,盡管至今并未上市,但在全球擁有6000家門店的以純,在中國服裝市場的地位不容小覷,創始人郭東林也曾憑借55億身家登上過胡潤富豪榜。
在那個實體經濟蓬勃發展的年代,這些企業憑借其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獨特的商業模式,迅速崛起,成為行業的標桿。然而,好景不長,隨著電商的興起,傳統零售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三巨頭的現狀也和老牌百貨商場、步行街的沒落史血脈相連。以中城商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實體商業信心指數》研究報告為例,數據顯示,2023上半年,全國重點24城平均空置率10.81%,相比2022年、2021年同期,分別下降了2.8%、2.3%,創近三年新低。其中,有12城購物中心空置率超過10%,占樣本城市的一半。
這些數字只是冰山一角。商鋪關門、商場倒閉的現象隨處可見,許多曾經人聲鼎沸的商圈如今已變得空蕩蕩。這種變化不僅存在于一二線城市,而是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全國性現象。
美邦、森馬和以純等服裝巨頭也未能幸免于這場線下零售的寒冬。美邦的財報數據顯示,2008至2022年,美邦服飾的營業收入從44.74億元降至14.39億元,歸母凈利潤從5.88億元變成虧損8.23億元。尤其是自企二代胡佳佳繼任以后,三年內美邦累計虧損超29億元。
森馬也未能幸免于難。盡管森馬在電商領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財報顯示,森馬的線上銷售額雖然有所增長,但增速遠低于行業整體水平,且線上業務的盈利能力較弱,難以應對線下業務的疲軟,以至于門店銳減。電商崛起之后,淘品牌、抖品牌等隨著平臺發展跑出的原生商家層出不窮,而那些曾經輝煌一時的線下品牌,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沒落之路。
自救者,救人者
在互聯網和電商的沖擊下,美邦、森馬、以純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也迎來了各自的生意拐點。
但他們選擇自救的方式不盡相同,美邦選擇進軍戶外做大牌平替,森馬選擇學習優衣庫,而以純則堅守線下,決定先救合作伙伴——零售經銷商。
2024年8月底,美邦召開了一場主題為“大牌平替,潮流戶外”新品發布會,或許是看到了近年來駱駝、伯希和等戶外當紅品牌的飛升,毅然決然從休閑服飾品牌轉型為戶外服飾領域的新勢力。
為了搶占戶外市場,美邦不僅發布了全新的LOGO和Slogan,展現品牌的新形象和定位,還推出了多款戶外服飾產品,如“風林山火”系列沖鋒衣等,這些產品在設計和功能上都借鑒了始祖鳥等戶外大牌的經驗,同時價格更為親民,以滿足更多年輕消費者在戶外場景下的服飾需求。
在渠道拓展方面,美邦加大了對線上渠道的投入,入駐了多個電商平臺,并通過直播帶貨等方式提升銷量。同時,還在線下開設了多家生活體驗館和社區驛站生活館,為消費者提供極致的體驗場景和內容,以增強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和粘性。
盡管轉型不易,但美邦還是義無反顧地投身戶外,希望以這種方式不破不立,實現品牌煥新。這一系列變化,終于成功讓美邦重新回到了消費者的視野中。
與美邦的徹底改頭換面不同,森馬選擇了一種更溫和的方式。當然,這其中也有森馬積極擁抱電商的功勞。早在2012年森馬就已成立電商部門,起初電商主要為森馬處清理庫存,但不久后就組建了專門的運營團隊,試圖抓住直播賽道的增長機會。
森馬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零售增長2.08%,其中線上銷售增長12.28%,顯示出強勁增長勢頭。
與此同時,森馬還借鑒優衣庫的成功經驗,優化店鋪布局和陳列設計,提升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同時,還加強了對供應鏈的管理和優化,降低了產品的成本。
此外,森馬還將定位從年輕人調整為“大家庭”,這些努力使得森馬有所好轉,旗下童裝品牌巴拉巴拉也穩居中國童裝市場top級別。
與美邦和森馬相比,以純在自救的過程中選擇了更加獨特的道路。一直以來,以純都拒絕入駐電商平臺開店,而是堅守線下市場,通過保護經銷商利益來實現自救。
以純深知,經銷商是自己發展的重要支撐。如果跟風電商,忽視線下經銷商的利益,將會導致經銷商流失,進而影響品牌的長期發展。因此,以純選擇堅守線下市場,通過優化線下渠道布局、提升店鋪形象和購物體驗等方式來吸引消費者。
同時,為了鼓勵消費者去線下消費,以純還在抖音等平臺發放大額滿減券、打折券等優惠活動。這些優惠活動不僅吸引了消費者的關注,也促進了線下店鋪的銷售增長。
無論如何,美邦、森馬和以純都站在了生意拐點上,他們都有各自的難題要解,最終能否轉型成功也充滿著種種變數,自救仍在路上。
流量是止痛藥,不是解藥
互聯網的浪潮中,“網紅”像一股不可忽視的神秘力量,深刻影響著各行各業。盡管美邦創始人下場直播,森馬靠徐志勝的廣告斬獲流量,但這些舉措也只能帶來一時之效,治標不治本。
流量只能作為一劑止痛藥,能夠迅速緩解品牌的燃眉之急,但絕非長久之計,更不是解決根本問題的解藥。
再來看森馬,根據其財報數據,雖然營收持續上漲,但銷售費用的增加卻使得利潤并未得到同步提升,呈現出“增收不增利”的尷尬局面。
森馬為了獲取更多的流量和關注度,不斷加大在廣告、促銷和營銷活動上的投入。可這些投入并未能帶來預期的回報,反而使得銷售費用逐年遞增,壓縮了利潤空間。這再次證明,流量并非萬能藥,品牌需要找到更為穩健和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傳統服飾行業面臨的最難以解決的問題之一,便是庫存壓力。庫存積壓不僅占用大量資金,還可能導致產品過時、降價銷售,進而影響品牌形象和利潤。
為了緩解庫存壓力,許多品牌開始探索柔性供應鏈和數智化轉型。柔性供應鏈能夠根據市場需求快速調整生產計劃,實現按需生產、快速響應。而數智化轉型則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對銷售數據、消費者行為等進行深入分析,為品牌提供更加精準的決策支持。
當然,轉型并非一蹴而就。對于傳統服飾品牌而言,這意味著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和技術力量進行研發和改造,同時還需要克服組織架構、人才儲備等方面的挑戰。但只有這樣,品牌才能更加精準地把握市場需求,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降低庫存壓力,從而不被服飾行業愈演愈烈的“內卷”逼退。
對于老國貨品牌而言,流量雖然能夠帶來短期的銷售增長,但要想實現長遠發展,還需要在產品質量、服務提升、供應鏈優化和數智化轉型等方面修煉內功。
曾經一件牛角扣大衣售價高至2000元的Teenie Weenie,沉寂多時后也通過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回春,甚至將產品線延伸至床單被套等床品,展現了品牌的靈活與韌性,也充分證明了“賺錢不磕磣”,關鍵在于適應市場。
中國服飾行業歷經20年風云,從國貨被ZARA、H&M等快時尚品牌擊敗,到快時尚品牌被電商沖擊,競爭格局不斷重塑。但無論市場如何變化,對品牌而言,最重要的還是“留在牌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