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由臺前縣豫臺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中國絲綢服裝文化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首屆臺前·中國羽絨制品創意設計大賽在河南省濮陽市圓滿落幕。本次大賽以“羽道絨合”為主題,聚焦設計賦能和資源整合,以設計師原創設計力量,共創臺前羽絨的新質發展道路。
大賽自9月啟動以來,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設計機構和設計師共706位參賽選手的1794件投稿作品。11月9日,這些極具妙想的匠心佳作亮相首屆臺前·中國羽絨制品創意設計大賽決賽暨頒獎典禮,競演角逐本屆賽事的各個獎項。最終,孫巧格榮膺創意羽絨賽道金獎;侯宇、劉雨瀟摘下商業羽絨賽道金獎;丁紅波獲得羽絨家居賽道金獎。
中國紡聯行業發展部主任、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副院長郭宏鈞主持開幕式。
“向新提質”
成就羽絨產業一流生態
臺前羽絨產業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經過近50年的發展,從最初的走街串巷、買賣鴨絨,已發展成為集鴨鵝養殖屠宰、羽絨水洗分揀、制品加工生產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條發展體系,年產值突破40億元,年生產優質羽絨近4萬噸,年加工羽絨及服裝制品3500萬件(套),高端絨產量占到全國的50%以上,羽絨加工和交易量均占全國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產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年7月,“國家棉花羽絨及紡織服裝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獲得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正式批復,成為全國第四家、北方地區唯一一家國家級羽絨質檢中心。
濮陽市委副書記、市長朱良才表示,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關注臺前羽絨產業高質量發展,省委領導強調,要堅持走高端化發展路線,建強品牌、做優品質、延伸鏈條,全力把臺前羽絨產業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的靚麗名片。
據悉,臺前的羽絨產業發展得到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國服裝協會、中國羽絨工業協會、河南省服裝行業協會等行業協會及相關機構的指導和幫助,其中保利·中絲集團更是主動扛起央企的社會責任,幫助臺前高起點、高標準規劃羽絨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積極宣傳推介臺前羽絨,為臺前羽絨產業延伸鏈條、塑造品牌做出了突出貢獻。
今年,河南省政府專門出臺《關于支持臺前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把羽絨和服裝加工作為傾力打造、傾斜扶持的重點產業。臺前迎來了前所未有、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對于羽絨及服裝加工產業的發展,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二級巡視員寇守峰提出四點建議,一是要堅持品牌引領,全力打造消費名品體系;二是要堅持智改數轉,全力實施“數字三品”行動;三是要堅持創新驅動,全力推動群鏈培育、提升;四是要堅持文化賦能,全力加強文化、設計融合。
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發揮專業優勢、資源優勢和平臺優勢,幫助臺前羽絨產業提升行業影響力和品牌知名度。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院長張慶輝表示,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按照有關部署,在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時尚化、綠色化的轉型實踐中,不斷聚合行業資源,整合要素,培育應用場景,為產業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解決方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羽絨及其制品是行業重要組成部分,經過40余年的發展,羽絨產業的規模和效應均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特別是涌現出羽絨產業集聚區。近年來,臺前不斷加強產業規劃、招商引資、設計賦能,不斷加強羽絨產業的強鏈、延鏈、補鏈,羽絨產業呈現出巨大的生機和活力,也得到了全行業的關注。這次大賽必將成為中國羽絨產業發展歷史進程中的標志性實踐,成為推動臺前羽絨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的動力和重要的平臺。
臺前縣委書記孫慶偉在推介中表示,臺前是一個產業集聚、活力迸發的地方。近年來,聚焦“提品質、塑品牌、延伸鏈”,堅持用白色羽絨打造金字招牌,培育引進了中威新塘羽絨、柳橋羽絨、萬東新塘羽絨、鵬達羽絨等企業,走出了一條羽絨產業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由分散化向集群化方向發展的新路子,被譽為中國羽絨之鄉、中國優質羽絨基地,也贏得了“世界羽絨看中國、優質羽絨看臺前”的盛贊美譽。
當前,臺前羽絨產業正處于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次大賽的舉辦,必將為臺前羽絨產業的發展帶來新的理念、新的視角,提供更多創意智慧和設計力量。
凝聚智慧
擦亮“金字招牌”
本次大賽群英薈萃、大咖云集,為臺前羽絨產業高質量發展把脈問診、傳經送寶,宣傳推介、促成合作。
羽絨產業是紡織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整個行業的發展息息相關。中國紡聯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華珊在活動中就紡織行業現狀表示,目前紡織行業總體經濟運行穩中承壓,紡織品服裝出口壓力韌性并存,內需保持增長未來多元化格局更突出,投資重在技改發展信心趨于鞏固。對于行業未來形勢的應對,她認為,應該加強產品開發創新,主動激發市場活力;持續推進先進制造技術應用,提高勞動生產率;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構建安全、穩定、高效的國際化布局體系。
當前羽絨產業的市場規模龐大,競爭格局也在不斷變化。一些知名品牌在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而許多小型企業則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壓力。湖北華紡供應鏈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王奇在《以供應鏈思維打造羽絨產業鏈新質生產力》的報告中認為,技術創新不足、品牌影響力弱、供應鏈協同效率低等問題是羽絨產業面臨的主要挑戰。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羽絨產業的競爭力和效率,亟待解決。而供應鏈思維可以提升羽絨產業的競爭力和效率,通過強化上下游協同、推動技術創新與數字化轉型、加強品牌建設與市場推廣等措施,打造羽絨產業鏈的新質生產力。
據王奇透露,臺前的頂目規劃中將建成中國首個原絨智慧交易平臺——中國臺前原絨交易中心。
行業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全面推進行業數字化轉型又是服裝科技創新發展的重中之中。中國服裝協會專職副會長杜巖冰在《羽絨服裝智能制進展與未來》的發言中表示,智能制造是實現數字化轉型的主攻方向,通過各個環節的數字化轉型發展,讓企業從容應對多變市場和客戶的不確定性需求。他指出,目前數字化商業新模式、新業態加速形成,線上、線下、移動端全渠道深度融合。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柔性快反供應鏈等新模式在服裝行業應用加速普及,工業互聯網平臺落地建設,服裝行業“互聯網+”實踐和制造服務化轉型成效顯著。
羽絨服行業正在朝著更加環保、科技、品質和品牌化的方向發展。服裝設計在這一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夠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還能夠推動整個服裝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常熟服裝設計師協會監事長、江蘇黑貓白貓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皋小春在《羽絨服裝設計趨勢與市場分析》的報告中表示,品牌需要不斷創新,通過顏色、剪裁、功能性設計的變革,以及跨界合作和文化融合,賦予羽絨服新的時尚內涵,以滿足多元化的市場需求。
由于羽絨服已經逐步從保暖功能向時尚轉化,舊衣淘汰率逐年提高,據統計,每年約有 3億-5億件羽絨服被淘汰,約可能產生5萬噸回收羽絨羽毛。全國服裝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羽絨工業協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張玉蓮在 《羽絨品質及再生羽絨的應用前景》的發言中表示,如果通過宣傳引導,消費者的資源節約意識增強,羽絨服和羽絨被的回收量會大幅上升,再生羽絨將成為原生羽絨的補充性資源,對保障羽絨原料供給、穩定市場價格具有一定積極作用。羽絨相關標準的實施將有效地推動再生羽絨市場的規范化管理,有利于推動再生羽絨產品的市場準入。
綠色轉型是臺前羽絨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總工程師張杰在《羽絨產業的綠色低碳之路》報告中建議臺前羽絨產業綠色發展可以通過六化提升路徑:包裝儲運標準化、循環利用規范化、生產過程密閉化、園區設施集約化、處理助劑生物化、能源利用低碳化。
在同期舉辦的臺前羽絨服裝產業招商推介會上,方翔羽絨精洗產業園項目順利簽約,標志著臺前羽絨產業鏈進一步延伸,也為臺前羽絨產業升級轉型注入新的活力。
拓展賽道
引領羽絨設計前沿趨勢
據悉,本次大賽設羽絨家居、商業羽絨和創意羽絨三大賽道,面向職業設計師、專業院校學生、設計機構、材料研發與制造企業、羽絨服裝開發與制造企業、設計愛好者及相關領域的個人或團隊,征集設計作品。
大賽主辦方負責人表示,此次大賽以文化賦能設計,用設計賦能品牌打造和產業發展,力求辦成集創意設計、產品輸出、人才培養和產業合作于一體的綜合性賽事,抓住創意設計這一核心,促進羽絨產業價值鏈向中高端邁進,助推臺前羽絨產業高質量發展。
11月9日,當動感炫酷的音樂、絢麗多彩的背景、造型各異的羽絨服、活力四射的模特出現時,這場時尚范、魅力感十足的“臺前·中國羽絨制品創意設計大賽作品秀”瞬間點燃會場。
最終,本次大賽創意羽絨賽道、商業羽絨賽道和羽絨家居賽道三項金獎分別被孫巧格、侯宇、劉雨瀟和丁紅波獲得。
這次大賽是臺前羽絨深厚積淀的一次華麗綻放,也是地方產業強鏈補鏈、提質升級的有益探索。大賽的圓滿舉辦也將推動臺前縣以科技賦能、綠色低碳轉型、品牌引領三大戰略為指引,著力提升羽絨產業的產業競爭力、創新發展力、品牌影響力和可持續發展水平,努力實現 2025 年建成羽絨及服飾加工百億級產業集群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