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道而趨,追光而往;厚植文化,賦能發展。2024年1月19日,以“絲·循”為主題的震澤絲綢杯·第八屆中國絲綢家用紡織品創意設計大賽(以下簡稱“震澤絲綢杯”)在江蘇震澤開評。經統計,本屆大賽共收到來自160家參賽單位的2882件作品,參賽數量創歷史新高。其中145家院校投稿2810件作品,15家企業和設計工作室投稿24件作品,此外還收到48件獨立設計師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大賽評審環節實現了革新,全面升級為無紙化模式,由家紡行業資深專家、高等院校的知名教授和優勢企業的負責人組成的7人專業評審團,依托“家紡設計匯”小程序,全程采取數字化畫稿盲評模式,圍繞賽事主題,嚴格按照評審標準對參賽作品進行多元化、多維度的深度評選,確保評審的公正性客觀性。同時,秉承專業、權威的辦賽理念,大賽組委會與江蘇省版權局合作,免費為參賽作品提供版權登記服務。
本屆大賽由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人民政府主辦,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設計師分會、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人民政府承辦,蘇州吳江絲綢文化創意產業園協辦。
煥新“絲”路,
搭建全產業鏈互動融合的高質量平臺
“震澤絲綢杯”大賽在家紡行業內實現了五個“第一”——第一個絲綢專品類創意設計賽事,也是第一個有官網和官微,第一個實現線上報名,第一個為參賽者免費提供版權注冊服務,第一個將獲獎作品轉化為產品的大賽。
大賽評審委員會執行主任、中國家紡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易表示,自創辦以來,大賽作品的質量和數量實現了雙提升,今年革新式的無紙化辦賽,更是充分將綠色、科技、時尚的理念深入到大賽的改革升級當中。同時,參賽對象從院校學生不斷向成熟設計師及設計工作室擴容,作品質量越來越高,產品轉化率逐步提升,賽事的平臺和橋梁作用凸顯。
評審現場,王易解讀了大賽的未來方向及規劃:第一,繼續堅持以絲綢文化為載體,打造一個具有國際水準和影響力的絲綢家紡創意設計賽事;第二,加強與國內外各知名藝術院校、家紡企業和專業設計機構的合作和交流,提升大賽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培養和選拔更多的優秀設計人才;第三,拓展互聯網、新媒體等宣傳和推廣渠道,提高大賽的知名度參與度,繼續增強大賽的社會影響力和公眾認知度;第四,繼續大力推動獲獎作品的產業化和市場化,促進設計與生產、銷售、消費的有效對接。
厚植文化,
賦予絲綢產業新靈感、新內涵和新定義
深入舉辦“震澤絲綢杯”大賽,一方面可以擴大絲綢文化及產業的影響力,進一步提高小鎮和產業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借助賽事平臺發現創意、挖掘人才、服務企業,推動設計成果的落地運用。
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副鎮長薛美娟解讀到,大賽為震澤絲綢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設計作品素材庫,并且源源不斷地注入新理念、新創意與新工藝,這對擦亮震澤蠶絲名片、提高震澤絲綢產品的品牌形象大有裨益。震澤有很多中小型絲綢企業,他們沒有能力培養優秀的設計團隊,震澤絲綢杯大賽的舉辦正好解決了這一企業難題。此外,大賽還為震澤絲綢產業和絲綢企業提供了設計人才儲備,很多設計師借助大賽平臺與震澤及震澤絲綢企業結緣。
“循”跡傳統,
重建新絲綢之路中國設計文化軟實力形象
本屆“震澤絲綢杯”的主題是“絲·循”,大賽新聞發言人、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毅對大賽主題進行了解讀。大賽旨在鼓勵設計師將綠色、科技、時尚的理念融入到絲綢家用紡織品的設計中,從傳統的絲綢文化中汲取靈感,結合當今的時尚趨勢,打造出既有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需求且更加環保、健康的產品,積極推動紡織行業向更加綠色、創新、時尚的方向發展。希望設計師們能夠在特定主題之下發揮創意,為紡織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如今,00后成為了設計大賽的參賽主力軍,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擁有深厚情感和獨特情結,這一特點開始逐步反饋在大賽作品的設計及元素運用中,這點非常好。與此同時,作品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例如,部分作品對傳統文化的主題挖掘不夠深入。張毅談到,期待參賽選手能夠就大賽主題進行充分理解,能更深入探索并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此基礎上用設計語言進行更充分、更有深度的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