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耐克業績出現分化。
當耐克因北美市場大幅下滑、財報不及預期引起股價大跌時,安踏又交出了一份再創半年度歷史新高的好成績。
337.4億,安踏不僅增速跑贏行業,更是將耐克中國遠遠甩在身后。
穩中有進,
領先優勢持續擴大
隨著中國運動鞋服市場恢復高景氣度,安踏一直在創造紀錄又自我刷新紀錄。
2024上半年,安踏集團以337.4億的營業收入再創半年度歷史新高,增速跑贏行業,多項指標超市場預期。
盡管中國體育用品行業企業營收前四位,在安踏集團身后的,仍是耐克中國、李寧、阿迪中國,但從目前的營收體量來看,2024上半年安踏集團的營收體量相當于1.2個耐克中國、2.4個李寧、2.6個阿迪中國。
安踏集團持續擴大領先優勢,各品牌、各指標的健康增長功不可沒。
分品牌來看,2024上半年,安踏品牌收入同比漲13.5%至160.8億元,繼續鞏固中國品牌領導者地位;FILA斐樂品牌收入同比漲6.8%至130.6億元,增速繼續領先同規模國際品牌;所有其他品牌收入同比大漲41.8%至46.0億元,繼續保持強勁增長;亞瑪芬體育創收購以來最佳半年業績,收入同比增長14%,“雙輪驅動”成效顯著。
具體到各項財務指標,2024上半年,安踏集團經營利潤率保持在25.7%,其中安踏品牌21.8%,FILA斐樂品牌28.6%,所有其他品牌29.9%。;集團股東應占溢利(不計入聯營公司/合營公司損益及由亞瑪芬上市事項權益攤薄所致的利得影響)創新高,同比增長17.0%至61.6億元,股東應占溢利率同比提升0.5個百分點到18.3%;經營現金凈流入85.0億元,自由現金流入76.2億元。
對此,安踏方面也表示:在這充滿挑戰與機遇的2024年,我們繼續堅持“單聚焦、多品牌、全球化”戰略,并以“增效益、提質量、穩中求進”為方針,靈活應對市場變化,成功實現了穩健增長,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印證公司的韌性和競爭力。
安踏這份令人滿意的成績,進一步拉開了與耐克中國的差距。
從2022上半年開始,安踏集團已連續第5個半年度營收領先耐克中國。2022上半年,安踏集團比耐克中國的營收高9.92億;到了2023上半年,這一數字就飆升至21.58億;而2024上半年,安踏集團與耐克中國之間的營收差距已達50億以上,相當于差了一個361度同期的體量。
50億以上的營收差距,與2023年同期相比,相當于領先優勢擴大了近1倍,這也進一步鞏固了安踏作為中國體育用品行業領跑者的江湖地位。
安踏集團甩開了耐克中國,安踏品牌也建立了與李寧之間全面的競爭優勢。
2024上半年,安踏品牌營收達160.8億元,占集團營收48%的同時,以單品牌之力超越李寧集團和阿迪中國,進一步鞏固了中國運動品牌領導地位。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李寧仍陷在增收不增利的怪圈。2024上半年,李寧年內營收微增2.3%至143.45億,經營利潤卻同比下降3%至24.2億,經營利潤率也下降了一個百分點。
好在,因安踏的強勢表現,安踏與李寧兩大頭部中國體育用品企業的營收之和加起來,仍有耐克中國與阿迪中國之和的1.2倍,國產雙雄繼續在主場壓制國際雙雄。
耐克中國是怎么輸給安踏的?
安踏集團能將耐克中國遠遠地甩在身后,本質上是集團的多品牌戰略,較之于嚴重依賴主品牌的耐克,更符合當前體育用品市場K型分化的消費趨勢。
近年來,運動鞋服市場的復蘇趨勢出現了明顯的高端與大眾市場并存的K型分化跡象,并呈現出“消費圈層化、場景細分化、功能專業化、表達個性化”的“四化”趨勢。
因此,具有鮮明差異化定位的小眾品牌受到很多消費群體的喜愛,成長速度跑贏大眾品牌。
耐克在自己的大本營北美市場業績出現大幅下滑,就是因為單品牌沒有足夠差異化的心智區隔,來滿足已經變化了的消費需求,從而市場份額被昂跑、Hoka、Lululemon等新興品牌逐漸搶占。
反觀安踏集團,“多品牌”戰略越來越顯現出對于日益多元化市場的適應力。旗下品牌組合已在多個細分領域建立起領導者地位,覆蓋了全場景、全人群、全賽道和消費者全生命周期,使集團具備穿越周期的抗風險能力,構建起未來中長期增長的底層邏輯。
斐樂品牌在鞏固“時尚運動”江湖地位的同時,發力“專業運動”的增量賽道,以“三個頂級”的核心策略,保持著高質量增長,增速持續領先同規模國際品牌。
高端專業運動品牌迪桑特,品牌力實現大舉突破,不僅滑雪品牌力首次位列高端品牌第一,圍繞鐵人三項運動場景打造專業賽事、高爾夫專業心智等也在不斷推動品牌力精準、深度滲透至高端垂類運動人群。
高端品質戶外生活方式品牌可隆體育,圍繞露營、徒步兩大戶外場景建立了差異化產品矩陣,不少爆款產品如露營沖鋒衣、徒步鞋等,在社交平臺搜索量及互動量位于高端戶外品牌第一位。
而安踏主品牌,更是能憑借奧運心智與科技實力,做到了高端與大眾平衡。既能為奧運冠軍做裝備,更能將奧運科技注入大眾產品線中,成為一個產品專業、價格親民的品牌。
基于多品牌戰略鍛造的多品牌協同管理能力、多品牌零售運營能力及全球化運營與資源布局能力,這三大核心競爭力則是安踏構建獨特競爭壁壘,從中國走向世界的增長基石。
三大核心競爭力不僅拉動了安踏集團旗下品牌的全線增長,更是使得安踏集團從收購斐樂開始,用15年的實踐總結出了“一大模式+三大能力+三大文化價值”的“一三三”全球化經營方法論,創造了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化的獨特樣本。
亞瑪芬的成功上市、安踏品牌的絲滑出海,就是安踏“一三三”全球化經營方法論賦能下結出的階段性碩果。
這也使得,國產運動品牌們,都開始虔誠地學習安踏的多品牌經營方法論。即便是一度堅持單品牌戰略的“老二”李寧,也開始放棄自己的戰略而效仿安踏,通過收購堡獅龍、AmedeoTestoni、Clarks等品牌,以覆蓋更多圈層的消費者。
在世界主場“永不止步”
當安踏一次次用刷新自己、創造紀錄的成績宣告在中國市場已經沒有對手,就意味著全球市場多了安踏這個有力的競爭者。而已經進入世界主場的安踏,仍在“永不止步”地前進著。
對于安踏集團這樣的多品牌企業來說,要確保每個品牌都一直保持高成長性,研發創新是最核心的支撐。尤其是對運動品牌來說,技術創新一直是“命脈”。
在安踏甩開耐克中國的“爽文”故事里,研發創新一直都是多品牌戰略的“運行基石”。
在這一點上,安踏集團始終把研發創新放在資源投入的首位,在中國鞋服上市企業中做到了創新研發投入的斷層領先。
2024年上半年研發成本支出逼近1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超過30%,是另外3家體育用品港股上市公司李寧、特步、361度同期研發開支總和的近1.5倍。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團累計申請國家專利4655件,數量在中國體育用品品牌中排名第一。
同時,安踏集團主導搭建的,由全球6大設計研發中心、70多所高校及科研機構、250多位專家、800多家供應商共同參與的“全球開放式創新生態網絡”進入收獲期,創新成果也持續輸出。比如,“柔心紗”成為FILA科技心智,生意貢獻已達上億;“安踏膜”及“氮科技”等科技認知度奠定領先心智。
深化“創造共生價值”企業主張的安踏,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也是“永不止步”。
以“超越”之姿打造優質雇主體驗,與員工共生。作為中國領先的多品牌體育用品集團,安踏集團持續踐行“與員工共生”理念,把員工視為最重要的事業伙伴,主張通過工作價值、職業發展、關愛體驗以及事業前景四個關鍵維度充分展現公司對人才的重視和關愛。目前,安踏集團員工現有總數突破62000名,較去年同期增長4.4%,其中新吸納了近13000名高校畢業生及35歲以下年輕人才,產業鏈間接創造就業崗位超20萬個。
體育為本,慈善為魂,與社會共生。2024上半年,安踏集團及創始人家族創辦的“和敏基金會”公益慈善總支出超3億元,創歷史新高。以體教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的“安踏茁壯成長公益計劃”發布了新三年規劃,到2026年將向中國欠發達地區再捐7億現金及物資,累計惠及1,000萬青少年。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益慈善實際支出已累計超24億元。
踐行ESG,與環境共生。作為中國最大的體育用品集團,安踏根據自身業務特點和市場定位,制定了清晰的ESG戰略和目標,并取得了豐碩成果:ESG工作獲得國際認可,MSCI ESG評級連升兩級至BBB級,CDP氣候變化績效評級獲B評級,并成為列入“恒生可持續發展企業基準指數”的中國體育用品行業唯一代表。同時,安踏還參與了推動鞋服行業綠色轉型的標準制定工作,推動超過140家供應商使用清潔和可再生能源,并協助他們進行綠色認證。
已經走到國內超頭部位置的安踏,一舉一動始終牽動市場神經,也在為市場提供經驗與參考。當下,安踏集團正堅定地堅持“單聚焦、多品牌、全球化”的發展戰略不動搖,以品牌+零售的獨特商業模式持續探索全球化進程,向“世界領先的多品牌體育用品集團”穩步邁進,做世界的安踏。
世界也正在期待安踏的精彩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