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上午,李寧公布2024年中期業績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底的半年內,李寧集團營收143.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毛利率升1.6個百分點至50.4%;凈利潤19.5億元,同比下跌近8%。從凈利潤變化來看,相比2023年超20%下跌幅度有所收窄。
這個成績并未能完全消除市場對李寧業績和未來發展的疑慮。從多個維度來看,李寧正面臨一系列挑戰,這些挑戰可能正在影響其品牌形象和市場份額。
體現在股價上,自去年1月底攀升至每股81港元的高點后,李寧一路下滑。財報發布當日,股價高開低走,截至16日收盤,李寧股價已跌至每股13.1港元,過去一年累計跌幅達83%。一年之間,李寧的市值蒸發超1500億港元。
被質疑的李寧
今年被稱為“奧運年”,李寧作為體育品牌也贊助了國乒“隊服”,成功在世界范圍內刷屏。
本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但關于這款服裝的質量卻隨著比賽的進行越來越被質疑——“賽場上,怎么都在摳褲子縫?”“‘龍服’吸汗性不好嗎”⋯⋯不久,#李寧龍服疑似下架#的話題就登上微博熱搜。
事實上,自2012年安踏成功取代李寧成為倫敦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的奧運領獎服后,李寧通過贊助單項賽事在奧運期間獲得的曝光量早已經被安踏反超。而對比兩者去年的營收,2023年李寧年營收275億元,還不及安踏的一半。
近兩年來,李寧更是行走在失速的路上,市場上普遍認為其單品牌策略成長性不及走多品牌路線的安踏(02020.HK),甚至面對特步(01368.HK)和361度(01361.HK)也沒有增長優勢。
同時疊加今年國內市場消費疲弱以及行業競爭的加劇,李寧陷入了增長困境之中。
零售端方面,李寧的鞋服產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越來越弱。
上半年,公司整體零售流水(包括線上及線下)錄得低單位數下降;新品線下零售流水更是錄得中單位數下降。
二季度方面,李寧銷售點(不包括李寧YOUNG)于整個平臺之零售流水按年錄得低單位數下降,創下近兩年來最差季度表現。就渠道而言,線下渠道(包括零售及批發)錄得中單位數下降,其中零售(直接經營)渠道持平,批發(特許經銷商)渠道錄得高單位數下降;電子商務虛擬店鋪業務錄得高單位數增長。
橫向對比其他三大體育品牌商,李寧二季度的流水表現令市場相當失望,大有“沉舟側畔千帆過”之感。
在二季度,其他三大體育品牌商流水表現均優于李寧。其中,安踏品牌產品零售金額同比錄得高單位數的正增長,FILA品牌和所有其他品牌則分別錄得中單位數的正增長以及40-45%的正增長;特步零售銷售錄得10%的同比增長;361度主品牌、童裝品牌分別錄得約10%的正增長以及約中雙位數的正增長。
這糟糕的表現,不禁讓人愈發質疑李寧的賺錢能力。
高端化之路受阻
或許李寧也早就意識到了自己的發展困境,所以在新消費時代下,李寧通過營銷“國潮”改頭換面,試圖通過提高定價來塑造高端形象,這一度讓李寧出圈。
但在“日本軍裝”事件后,李寧所營銷的“國潮”差點崩盤。再加上高昂的價格,消費者一度質疑:價格上漲是否真的代表了產品品質的提升?
不少人認為,相較于很多國產競品,李寧產品售價過高,但品牌力未能跟上耐克(NKE.US)和阿迪等國際品牌商,以至于其很難在產品溢價方面獲得成功。
另一方面,消費降級是行業主題,以及追求的“質價比”消費者增加,李寧價格帶偏高的產品在此背景下難以吸引更多消費者的買單。
從李寧天貓旗艦店的主營鞋類中可以看到,李寧有多款售價千元的跑鞋,其中一款“飛電4”售價更是突破2000元,但大部分千元跑鞋的銷量都不足千件。這被一些業內人士解讀成李寧高端化之路受阻。
不僅如此,一邊持續加碼籃球、跑步等專業運動服裝,一邊構建設計師平臺在時尚行業打造影響力,消費者心生疑問:李寧到底要做運動還是做時尚?
李寧作為中國體育產業的領軍者,在過去幾十年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然而,面對當前的市場環境和競爭壓力,李寧集團必須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加強產品創新和市場營銷,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我們期待李寧集團能夠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為中國體育事業的繁榮發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