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始,不少運動品牌的高層發生了變動,當中包括有不少 NBA 球星擔任品牌管理層的案例發生,這似乎成為了一眾品牌復興的新方案。
確實,如今品牌們不僅需要球星們在賽場上穿著自家產品,更需要依靠球星在場下的影響力,來提升品牌的國際知名度。
越來越多球星上任運動品牌管理層
早在今年三月份,運動品牌 Under Armour 為 Stephen Curry 推出獨立品牌 Curry Brand,并任命其為品牌總裁。
雙方的合作關系始于 2013 年,當時剛與 Nike 解約的 Stephen Curry 還不是超級巨星,而 Under Armour 也是一個相對小眾的運動品牌。
但是隨著勇士隊的崛起,Stephen Curry 成為了 NBA 史上最偉大的射手之一,Under Armour 也借助他的影響力,迅速擴大了自己的市場份額和知名度。
作為品牌旗下唯一的超級巨星,Stephen Curry 的個人產品線對品牌的影響甚大,所以不難理解為何 Under Armour 愿意為其奉上一份貫穿職業生涯的長期合同。憑借這份體育史上最大的代言合同之一,Under Armour 又一次在業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另外,今年 7 月份,ANTA 簽下了剛與 Nike 解約的 Kyrie Irving,并任命其為首席創意官,這代表了 Kyrie Irving 能夠參與其個人產品線的設計,并且擁有最高的創作權限。
作為目前中國運動品牌簽下的最大牌的現役球員,Kyrie Irving 毋庸置疑有著巨大的商業價值,同時也能夠為 ANTA 帶來更高的國際知名度。
同時,因為有 Kyrie Irving 參與設計,ANTA 最新發布的狂潮 5 Pro 發售價格直接提升了一個檔次至 1199 元。相信簽約 Kyrie Irving 這個舉動,會成為 ANTA 進軍高端籃球鞋市場最佳的契機。
隨著雙方合作的深入,愈發的開始令人期待即將于 2024 年登場的 Kyrie Irving 簽名鞋以及其完整的全系列產品線。
除了產品以外,Stephen Curry 上任后還將負責運動員洞察力、產品開發以及戰略業務和營銷等事務,并逐漸擴大 Curry Brand 產品矩陣。
而 ANTA 也將借助 Kyrie Irving 的影響力,在中美地區共同展開青少年籃球訓練營,以推動國內的籃球運動和文化的發展。
由此可見,球星與品牌的進一步結合,還能夠為品牌帶來除銷量以外的其他價值。
奧尼爾、艾佛森能否復興 Reebok 籃球業務
上個月,Reebok 正式宣布將任命 Shaquille O'Neal 為品牌籃球業務總裁,Allen Iverson 則為副總裁。
這兩位超級巨星都曾是 Reebok 的簽約球員,Shaquille O'Neal 于 1992 年與品牌簽約,并發布了多雙令人以及深刻的簽名鞋;Allen Iverson 則于 1996 年加入 Reebok,其 Answer 系列簽名鞋也曾一度幫助品牌獲得巨大成功。
雖然兩位球員均已退役,但他們仍擁有著龐大的粉絲體系,同時作為名人堂球員,他們的傳奇故事至今仍持續影響著不少年輕的球員和粉絲。
因此不難理解為何 Reebok 會押寶在這二位身上,在新媒體時代,他們上任 Reebok 籃球業務總裁和副總裁這一舉動,無論如何都會引起業界的關注,而這必然也會產生巨大的流量。
另一方面,這兩位球員的簽名系列球鞋作為品牌最拿得出手的設計,時至今日仍然備受球鞋玩家們的喜愛,不僅如此,就連個別合作方也似乎更加青睞這些老款式。
譬如去年 Brain Dead 便與 Reebok 合作并發布了一雙 Shaqnosis 鞋款,還由 Shaquille O'Neal 親自出鏡宣傳。
Maison Margiela x Reebok Question Mid
不僅如此,Maison Margiela 也將目光聚焦于 Allen Iverson 的簽名球鞋 Reebok Question Mid,成功將這雙頗具運動氣質的籃球鞋款帶到了時尚領域。
就現階段而言,Reebok 籃球業務的發展顯然落后于時尚和文化領域,因此兩位超級球星的上任,必然會對品牌相對疲軟的籃球市場帶來一定程度的刺激。
同時,Reebok 品牌首席執行官 Todd Krinsky 表示,兩位球員已經分別開始著手球員招募、草根賽事和社區運營等事務,旨在以他們的影響力幫助品牌重回巔峰。
據外網報道,在 Shaquille O'Neal 和 Allen Iverson 上任之后,Reebok 已經在著手開發一種新的緩震科技,并且會將其應用在一些過去的復古產品之上,相信經過現代科技升級后的復古產品,必然會吸引到一眾老鞋頭的關注。
當然了,屬于 Reebok 的新挑戰才剛剛開始,至于兩位球星是否真的能夠復興品牌,還有待時間的考驗。
自此,運動品牌為自家運動員提供管理層職位已經算不上什么新鮮事了,繼 Under Armour、ANTA 和 Reebok 之后,或許還會有更多的運動品牌效仿。
不過這樣的操作是否能真正地提升品牌銷量呢?我們還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