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码国产精品高潮在线,人妖自慰出精,99精品国产免费久久a片性麻豆,亚洲午夜精品a片久久不卡蜜垫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中心 >  服裝流行  > 服飾新聞  > 2023年中國紡織非遺新青年入圍公示

2023年中國紡織非遺新青年入圍公示

2023-11-02 13:40:22 來源:中國紡聯非遺辦

2023年度中國紡織非遺新青年推選活動于9月啟動,經過近兩個月的全面征集推選和嚴格初評,入圍名單已確定,F通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官方媒體面向社會公示13位入圍人員情況。公示期間無異議者將獲得候選人資格。公示時間為2023年11月1日至11月3日,最終入選結果將在第七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上揭曉。

特別提示:本次推選活動全程無收費環節。公示期間,如對入圍者姓名、職務(稱)、個人事跡、業績成果、品德行為等存在異議,可發送郵件至監督郵箱:fzfy2017@163.com反映。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遺辦擁有最終解釋權。

(入圍者按姓氏筆畫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01

丁茹,漢族,碩士研究生學歷,文博類初級職稱,陜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城固架花代表性傳承人,漢中漢繡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城固漢文化匾額博物館副館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創辦人,漢中市手工藝品協會副會長

丁茹先后榮獲由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舉辦的陜西省第一屆志愿服務項目決賽二等獎,榮獲城固文化和旅游局頒發“城固巧繡娘”、“優秀非遺傳承人”、非遺“薪傳獎”、非遺保護模范傳承人等多個榮譽稱號。丁茹鉆研出已失傳半個世紀的城固架花雙面繡法,還設計鉆針繡、繞針繡等幾種新針法,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城固架花收邊技藝的空白;所研創的雙面點花式繡法六個系列作品已獲得陜西省版權局專利證書;收藏城固架花古舊繡品四百余幅,開辦城固架花藏品展覽館、長年免費對公眾開放;設立公益培訓團隊,通過非遺進鄉鎮、進社區、進校園等公益活動,長年開展公益培訓非遺技藝,公益非遺技藝培訓已覆蓋城固縣各大鄉鎮和城區部分中小學;每年舉辦城固架花繡娘大賽,提高全縣民眾參與度,帶動五百余名農村留守婦女在家創業增收,以公益培訓助力非遺產業,非遺產業助力鄉村振興。此外,她還在南通、西安、漢中多地舉辦城固架花展覽,作品先后被被南通市文化館、漢中市文化館、城固縣文化館永久收藏,其事跡先后多次被新華社、中國新聞網、陜西日報、華商報、漢中日報、漢中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報道。

02

白琳琳,漢族,博士,紹興文理學院紡織服裝學院專任教師,浙江東進新材料有限公司博士后,紡織面料設計師,浙江省色彩搭配師考評員

近十年來,白琳琳一直聚焦傳統織錦創新性發展研究,努力探索以“文化賦魂、藝術賦美、技術賦能、設計賦新”四輪驅動來提升傳統織錦現代轉化中的核心競爭力及高附加值轉化。在織錦傳承與創新領域獲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項、浙江省社科聯項目1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項;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篇;指導學生獲獎18項,助力傳統織錦在新時代的記憶、傳承、創新及傳播。以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為代表的各類科研項目和系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旨在將“文化、藝術、技術”融合到中國緯錦藝術產品設計中來,建立三者集成發展的中國緯錦文化傳承機制與創新設計體系,指導當代緯錦藝術的創新設計,最終實現傳統緯錦的現代價值轉化與推廣。

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將紡織非遺特色資源融入紡織服裝人才培養體系中,注重培養學生“藝技融合”的綜合素養,多次指導學生參加中國高校紡織品設計大賽及相關服裝服飾設計大賽,近2年獲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0余項,通過創新設計賦予紡織非遺新時代生命力。在傳統織錦現代續存問題上,與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進行創新產品設計開發;并與河南理工大學、浙江東進新材料有限公司進行博士后聯合培養,致力于探索新材料、新工藝在紡織非遺中的產業應用,以期進一步提升紡織非遺產品的現代市場競爭力、環境適應能力和生產能力。

03

吉悅,漢族,中共黨員,晉中晉繡堂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吉悅從事紡織非遺相關工作8年來,致力于保護與傳承傳統織繡技藝,推廣本土織繡文化藝術,打造高端織繡品牌,努力建立一條院校傳承、社會傳承、研究傳播三位一體的刺繡可持續發展體系。她將紡織非遺與鄉村振興相結合,以設計創新驅動紡織非遺發展,形成獨立品牌“悅吉文創”,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校讀書期間,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組織團隊成員下鄉實踐,尋訪晉繡非遺傳承人,針對行業領域發展現狀作分析,尋求行業發展機遇,并帶領團隊成員從事傳統非遺刺繡產品的開發,進行品牌建設,以學院派晉繡傳播非遺刺繡之美。

吉悅帶領公司專業研究中國古代刺繡服飾圖案紋樣、針法、配色,結合當代晉繡藝術創新,開發非遺文創產品,形成了以“古典繡屏”“繡荷包”為主要方向的繡藝山坊系列晉繡品牌產品,獲得專利、商標、版權登記等近20個知識產權保護和上百個重要獎項。2019年,晉繡堂所設計刺繡產品公益服務于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偏關縣,通過開展傳統刺繡技能培訓,讓婦女就近、居家靈活就業,有效解決了偏遠地區婦女和陪讀媽媽“顧家、務農、賺錢”相互矛盾的問題,促農增收8萬余元,帶動就業40余人。此外,晉繡堂參與建立呂梁市中陽縣夢之谷民俗文化企業鄉村振興工作站、晉中市和順南天池村鄉村振興工作站,響應文化強國戰略,因地制宜地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推動文創事業發展,幫助更多山區居民致富。

04

劉艷,漢族,深圳市淘然創品實業有限公司創始人、創意總監,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北京設計學會工藝美術創新設計研究中心委員

近年來,她以全新設計服務理念,挖掘品牌內涵,大力推進優秀傳統文化與知識產權深度融合,申請注冊了“淘然創品”“苗繡”“西施菇涼”等商標10余個,申請專利版權75項,收集傳統紋樣6000余個。她以“時尚設計”為抓手,自創建“淘然創品”品牌以來,培養設計師60余名,以此搭建紡織非遺產業平臺,逐漸形成紡織非遺生態鏈。通過拜師學藝促進文創產品研發,在向錫繡大師王亨石老師學習過程中,將錫繡技藝進行紋樣解構重組,主張除舊布新、守正創新,推出手工錫繡+現代機繡托特包系列產品并投放市場,受到消費者高度認可;依托“淘然創品”為多家企事業單位提供設計生產服務,結合紡織非遺和創新理念,衍生出大量時尚文創產品,為紡織非遺市場化、產業化發展貢獻力量。

她積極投入公益事業,定期走進校園授課,培訓學生近千人次,傳授現代設計融合理念;鼓勵學生參加“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大賽”,出資為參賽者申請知識版權保護;義務為社會團體提供設計服務,為社團公眾形象增加文化底蘊。劉艷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創新設計則是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發展的動力,她表示會以設計力量持續為紡織非遺事業發展助力。

05

連雨馨,漢族,十三余漢服品牌創始人、設計總監

2016年以來,連雨馨積極投身中國傳統服飾(漢服)的設計、開發和推廣工作,致力于讓中華文化融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她在工作中堅持守正創新和產品跨界融合理念,將非遺元素融入產品設計之中。與非遺“昆曲”聯名,設計“花影珠宮”漢服,榮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授予的“2022年度十大類紡織創新產品--非遺創新產品”;與非遺技藝“緙絲”結合,設計開發定制款緙絲團扇等一系列產品,將非遺和傳統技藝變身“潮品”,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與國樂大師方錦龍合作,聯名推出“五弦華韻”華服,該套服飾中曲裾袍采用國家級非遺面料“香云紗”制作而成,廣受市場好評。

長期以來,連雨馨(小豆蔻兒)堅持在B站、小紅書和微博等線上平臺持續分享漢服穿搭技巧,講述漢服故事,推廣漢服和傳統文化。她帶領團隊制作出包括《一條馬面裙的誕生》和《馬面裙,穿了才是我們的》等一系列公益視頻短片,大力推廣馬面裙文化,引起社會強烈反響。自2019年起,她通過穿著漢服環游世界的形式,創作出現象級作品《當漢服遇見世界》系列視頻,全網播放量過億次,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服飾之美,將紡織非遺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向國際舞臺。

2022年起,她帶領團隊踐行“三品”行動,開展標準化體系建設,率先在行業內制定相關品類的企業標準,牽頭制定《機織兒童新漢服》團體標準等,保證產品高質量發展,為行業良性發展做出貢獻。

06

肖宇強,漢族,博士(后),湖南女子學院副教授、校女性服飾文化研究所副所長,湖南省青年崗位能手,省優秀傳統手工技藝傳習者,湖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國民族服飾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拼布藝術設計教育專委會委員

江南大學讀研期間,肖宇強兼任學校民間服飾傳習館公益講解員,接待了千余名參觀者,為他們講解館藏服飾的來源、制作技藝、文化內涵等,得到好評。閩江學院工作期間,對福建漁女“蟳蜅女”服飾進行研究,考察了受海洋環境影響的“蟳蜅女”服飾發展歷史、制作工藝、文化內涵,成為最早對此服飾進行文化人類學研究并將學術論文發表至大學學報的國內學者,為他人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參考。

2012年回湘后,對湖湘民族民間服飾文化、紡織非遺技藝展開保護傳承與創新研究工作;跟隨多位傳承人學習挑花、湘繡等非遺技藝。同時,將地域服飾文化、女紅精神融入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提出了諸多紡織非遺的保護傳承方案。依托上述研究,發表論文30余篇,出版教材3部,著作1部,主持國家、部省級科研項目10余項,擁有實用新型專利2件,外觀設計專利百余件;獲得省級教學成果三等獎。目前,還創建了花瑤手工藝數字資源庫,并與傳承人合作,開發花瑤非遺文創產品,對接當地鄉村振興。

此外,在中山大學中國非遺中心的博士后階段,對流失海外的珍稀中國紡織品與服飾進行整理研究,已收集相關藏品信息兩千余條(擬創建數據庫),在《文化遺產》《民族藝術》等權威期刊發表論文,提出海外藏中國服飾/織物的溯源、“數字孿生”回歸模式及服飾藏品的分類和創新利用方法,得到較高下載量和引用率。

07

吳茂林,漢族,濟寧潤德軒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主持人,教育部“閃亮的日子--青春該有的模樣”全國大學生就業創業典型人物,新時代濟寧最美青年,云貴印染非遺講師

2017年至今,吳茂林深挖中國紡織非遺優勢,設計打造“非遺+”鄉村振興三位一體新模式,以研學教育、文創研發、助力三農,為鄉村振興培根鑄魂。主持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創新創業支持計劃項目各1項;主持開發全年齡段研學系統課程15套,服務全國研學游人次20.8萬人次;首創性繪制漫畫非遺推廣技藝,以IP形象,向全國青少年“講”非遺,“傳”非遺,“學”非遺,非遺文創研發推廣120余套,實現“非遺活化”,讓消費者“用”非遺,“做”非遺,“愛”非遺;非遺+農耕文化,引進染料及原材料生產,助力三農,解決鄉村就業問題,注入鄉村創新活力。

2020年參與中央電視臺《我的美麗鄉村》欄目錄制,事跡被中國共青團雜志、中國文化報、光明日報等20多家媒體所報道;2022參加中國-歐洲(意大利)創意產業數字展、 中國(澳門)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展;2022年孔子文化節第八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上項目接待外國使節30余位,被牙買加參贊梅麗莎女士稱為“一次令人驚喜的經歷”。吳茂林曾榮獲米蘭設計周全國一等獎、國際大學生旅游文創設計大賽金獎、G-CROSS全球大學生創意金星獎銅獎、山東省文化創新獎(最高獎)、山東省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金獎、山東省計算機設計大賽一等獎等國家級省市級榮譽100余項。

08

張瑋,漢族,珠海元素創意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珠海市香洲區服裝設計師協會會長、中國流行色協會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元素創意大賽服裝飾品類銀獎、銅獎

近些年,張瑋設計出《傳承》珠海非遺系列、《大龍鳳》粵劇非遺系列和《花燈》童裝非遺系列等作品,這些非遺靈感系列秀演在中國國際時裝周的舞臺上大放異彩,備受矚目。作為服裝設計師,張瑋以她對中國非遺的熱愛和追求,設計了一系列以中華非遺靈感為主題的服裝系列。她將傳統非遺與現代時尚元素結合,在傳承了傳統紡織非遺的精髓的同時,也在時尚領域中打開了獨一無二的創新思路。

張瑋還積極與珠海市相關部門合作,組織承辦珠海市“非遺少年說”等非遺相關活動,通過向年輕一代普及和傳授非遺文化知識,激發他們對于傳統工藝的熱愛和保護意識,這不僅有助于讓年輕人重新認識和尊重傳統工藝,還培養了一批有潛力的非遺傳承者和推廣者。這類活動在社會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支持,進一步推動了非遺工作的傳承和發展。

張瑋還以珠海非遺為靈感設計了極富珠海元素的文創產品、文化宣傳物等眾多耳目一新的作品,并在珠海博物館、2022珠海時尚周中受到強烈歡迎。張瑋通過創新的設計和普及教育活動,保護和傳承非遺的同時,使傳統與現代相結合,不僅將非遺文化帶向中國最大的時尚潮流舞臺,而且也向全世界呈現中國傳統非遺文化深邃的內涵。

09

岳圓,漢族,十指春風刺繡書畫藝術中心主理人,鞍山市工藝美術大師,鞍山市區級非遺傳承人,鞍山市民協織繡專業委員會主任

從2017年開始,岳圓陸續在鞍山市博物館舉辦了多場刺繡展覽,包括古代的刺繡藝術品和現代刺繡名家的作品。2022年1月起,在市博物館不僅不定期的舉辦不同主題的古代織繡藝術品展覽,還設立了中國古代織繡展常設展廳,只有讓更多的人看見中國傳統織繡,才能引起大家對它的興趣,從而去深入了解、探索和發揚中國傳統織繡。其中,2017年5月,在鞍山市博物館籌劃并舉辦《明清織繡》藝術收藏展;2019年3月,在鞍山市博物館策劃并舉辦《平遠堂藏齊白石書信墨跡及明清織繡展》;2019年7月,為蘇繡國大師姚惠芬在鞍山市博物館舉辦個人展覽;2022年1月至今,在鞍山市博物館設立中國古代織繡常設展廳;2023年5月,在鞍山市博物館舉辦《錦繡文章》織繡書法展。通過長期的各種展覽和宣傳,已經號召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扛起宣傳中國傳統織繡的大旗。

2022年4月至今,每天上午在抖音平臺進行直播,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并進行中國傳統刺繡教學演示,為了讓大家學習的同時可以自己上手實踐,還生產了傳統刺繡的材料包。在一年多孜孜不倦的傳播與教學講解下,已通過抖音平臺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數十萬人對中國傳統刺繡的認知,數千人將刺繡當做自己的興趣愛好,數百人把刺繡作為自己畢生的奮斗目標。我會繼續借助各大網絡平臺宣傳刺繡,讓更多的人關注到中國傳統刺繡。

10

徐帥,漢族,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專業博士研究生

自2015年考入東華大學,徐帥已與紡織非遺相伴近8年,她致力于傳統地毯織造技藝與刺繡藝術的歷史發掘和傳承保護,深入探究傳統技藝的歷史分期演變和內在結構流變,在國內外期刊發表(錄用)學術論文7篇。她作為團隊核心成員,參與并完成了《楚雄彝繡標準化及規范制定項目》、東華大學“一帶一路”智庫研究等4項科研項目,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標準化建設。2020年參與《楚雄彝繡標準化、品牌化、大眾化項目》,受到云南省楚雄州黨委組織部、上海東方國際集團和東華大學的大力支持。建立楚雄彝繡針法、圖案、色彩數據庫,編寫《楚雄彝繡團體標準》,為非遺技藝數字化、本土企業品牌化、傳統彝繡產業化發展提供指引。在政府、高校、企業的聯合推動下,楚雄彝繡相繼亮相2022年上海時裝周和2023年米蘭時裝周,讓世界看到中國紡織非遺的特色。

她的博士課題《蘇繡繡法基因的保護、傳承與創新》從文化基因的角度,以蘇繡技藝為載體,以傳統蘇繡繡法為主線,深入探究了蘇繡繡法基因的遺傳和變異機制,先后在Asian Social Science等國內外期刊發表相關研究論文4篇,工作成果可為以蘇繡為代表紡織非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除此之外,她秉承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積極參與常州博物館、上海紡織博物館等文化單位的策展工作,并依托研究團隊微信公眾號平臺“ITD紡織品設計創新團隊”,定期發布項目活動簡報與非遺科普推送,有效促進了紡織非遺在高校和社會的傳播。

11

陶文成,漢族,紅安福錦織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紅安大布傳統棉紡織技藝黃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2015年,陶文成畢業后回鄉創業,肩負起傳承的責任 ,他不僅在家跟母親學習傳統紡織技藝,還在武漢紡織大學參加“傳統棉麻紡織技藝與產品設計培訓班”“傳統棉紡織產品設計開發傳承人研修班”,連續兩屆獲得“優秀學員”稱號;培訓后,陶文成在家鄉舉辦了多期“紅安大布傳統紡織技藝就業”培訓班,幫助農村留守婦女創業就業。

2021年為了更好的宣傳和傳承“紅安大布”,陶文成注冊了紅安福錦織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通過非遺工坊和非遺生活館的方式來擴大非遺傳承隊伍,并在線上通過短視頻和直播的形式對紡織非遺進行宣傳,多次在中央電視臺等媒體亮相。2020年陶文成和央視總臺日籍主持人(小林千惠)、央視總臺記者(趙蕓莎)一起探討傳統棉紡織技藝,并連線日本媒體現場直播“紅安大布傳統紡織技藝”的制作工序,在日本吸引了大批粉絲的關注。陶文成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紡織非遺,經常參加全國各地的非遺展覽活動,他每次都會把傳統織布機帶到會場,現場展示和指導游客學習體驗傳統的手工紡織技藝。從2019年開始,陶文成就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組織非遺進校園,先后和武漢紡織大學、武漢設計工程學院、武漢城市學院等高校搭建平臺,利用高校資源讓非遺走出去,讓非遺產品火起來,培養更優質的傳承隊伍;2022年,陶文成被紅安職教中心聘請為兼職教師,定期為學生們傳授紡織非遺的實踐和理論課程,并成立了校企共建實訓實踐基地,還成立了“紅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黃岡市巾幗創業示范基地”。陶文成用滿腔熱血點燃非遺的星星之火,為非遺傳承貢獻青春的力量。

12

符其榮,黎族,東方市大田美孚黎族織錦技藝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東方市人大常務委員會農村民族宗教工作委員會委員,海南省第七屆青聯委員會委員,東方市第一屆農村實用系列“十佳返鄉創業人才”稱號,海南省第三批南海鄉土人才

符其榮2019年大學畢業后返鄉創辦黎錦合作社,一直致力于東方黎錦產品的生產、開發、設計、市場推廣和黎錦染料種植基地等,通過把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現代生活相結合,讓黎錦技藝走進現代生活,推廣本土黎族文化以及黎錦技藝的傳承。他自主生產的黎錦文創產品先后獲得了國內以及省內旅游商品大賽的獎項,其中絣染黎錦系列在2019年獲得海南省第四屆旅游商品“南國杯”大賽銀獎,美孚黎錦包包系列在2019年獲得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銅獎,黎藤坊植染竹提包系列在2021年獲得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金獎,黎錦飾品系列在2023年獲得中國旅游商品大賽銅獎,黎錦植染桌旗系列在2023年獲得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銅獎。 

近年來,符其榮在行業內擁有一定的知名度,加快了東方特色的黎錦產品走向市場,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實現黎錦傳承和農民增收雙贏目標,讓“東方黎錦”成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一張靚麗名片。此外,符其榮不斷推動黎錦產業化發展,打造東方黎錦文化品牌建設,通過黎錦合作社、電商等平臺打開黎錦銷售市場,吸引、動員脫貧戶加入黎錦傳承的隊伍中,帶動176名非遺傳承人增收致富,下一步他將繼續拓寬黎錦銷售渠道,發展壯大合作社規模,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13

雷珺婷,畬族,中國婦女第十三次全國代表,畬韻館創始人,始興縣作家協黨支部書記,廣東省優秀民間文藝家,始興縣畬族彩帶、刺繡、烏米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雷珺婷從小耳濡目染畬族手工藝,自2009年開始專注于畬族文化的研究,到福建、江西、貴州、浙江、湖南、安徽等全國各地畬族聚居地挖掘、宣傳、交流畬族文化,挖掘整理畬族文化,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她參與編寫的全國《畬族雷氏志》已順利出版,完成了20多萬字的《韶關畬族文化研究》專著編寫,列為市級課題,填補了韶關市畬族文化研究的空白。

她堅持守正創新,不斷提升個人能力和研究水平,先后參加博博柏利手藝設計師培訓公益項目培訓,還參加了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舉辦的2023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參加了中國文聯舉辦的第四期全國市縣文聯文藝骨干培訓等大型培訓。2018年,雷珺婷牽頭在始興成立畬族聯誼會,聯合各方力量,致力于開展始興縣畬族文化與社會各界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活動,并積極參加全國各地舉辦的近百場畬族文化交流和慶典活動。這些年開展了數十場近2000人次的畬族文化公益培訓活動。獨立策劃、組織過上千人參加的“畬族外嫁女回娘家”等大型畬族文化活動。

其刺繡作品榮獲過國家級、省、市、縣多項獎勵,其事跡先后被中央電視臺、廣東電視臺、《環球網》《中國報道·民生觀察》《中國經濟網》《中華網》《中國日報·中文網》《人民日報》等大型傳媒報道和宣傳,引起廣泛關注。

  • 訂單如潮
  • 發現好貨
  • 孔雀云展
  • 小哥找布
  • 每月新品
  1. 小哥找布服務已上線,海量面料觸手可得!

          出差成本高、采購成本高、時間成本高,采購商找面料太難了!別急,全球紡織網小哥找布服務,找布快,價格準,服務優,助您快速完成訂單。
          小哥找布服務是中國輕紡城數字化轉型升級配套服務,小哥找布服務是中國輕紡城數字化轉型升級配套服務,助力…

沒找到想要的產品? 點擊立即發布采購

62萬供應商為您 免費報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阳县| 高台县| 阿荣旗| 张家界市| 蕲春县| 日土县| 绥芬河市| 安徽省| 绥江县| 清徐县| 无棣县| 丰镇市| 双流县| 仁化县| 交口县| 卫辉市| 万源市| 绥棱县| 郓城县| 佛山市| 始兴县| 吉安市| 万宁市| 秭归县| 永吉县| 博兴县| 寿阳县| 五台县| 蓬溪县| 曲周县| 无棣县| 柞水县| 尚志市| 临泽县| 天津市| 上犹县| 永定县| 建宁县| 闽侯县| 特克斯县| 洪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