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推選活動于9月啟動,經過近兩個月的全面征集推選和嚴格初評,入圍名單已確定。現通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官方媒體面向社會公示17位入圍人員情況。公示期間無異議者將獲得候選人資格。公示時間為2023年11月1日至11月3日,最終入選結果將在第七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上揭曉。
特別提示:本次推選活動全程無收費環節。公示期間,如對入圍者姓名、職務(稱)、個人事跡、業績成果、品德行為等存在異議,可發送郵件至監督郵箱:fzfy2017@163.com反映。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遺辦擁有最終解釋權。
(入圍者按姓氏筆畫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01
王玉,漢族,天津市華都抽紗工藝制品有限公司創始人,天津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天津市高級工藝美術師,天津市工藝美術學會理事
王玉致力于紡織非遺抽紗技藝三十余年,幼年在家人的影響下與傳統手工藝結下不解之緣,畢業后就職一家外貿繡品廠,九十年代末企業改制后自行創業,注冊了天津市華都抽紗工藝制品有限公司,申請了《華藝錦都》品牌,為了抽紗技藝有序傳承曾多次到河北、山東等民間、鄉村調研收集整理歷史資料,組織當地婦女發展民間技藝,落實基地化管理,帶領上千名繡工就業,使這些家庭生活得到了改善,收入得到了提高,增加了文化自信力。由于現代化技術突飛猛進,供需結構發生變化,消費者的審美日益提升等因素,傳統抽紗技藝產品市場遇到瓶頸,為了傳承技藝王玉堅持守正創新,秉承只有不斷創新抽紗的生命力才能得到延續傳承的信念,王玉帶領團隊設計研發適應于當代生活的200余種抽紗作品,并常常奔赴各大展覽場館,以口述技藝+指導體驗等方式,用實際行動傳播抽紗文化,曾獲得過多次榮譽和獎項。
中國文化燦若星河,包容并蓄,抽紗是世界文化與中國傳統工藝的交融代表,作為紡織非遺事業的傳承者和守護者,王玉從民間收集整理抽紗傳統紋樣近千種,不僅給創新設計帶來藝術參考,也給正在計劃編輯出版的《抽紗專著》帶來文化價值。為回歸抽紗技藝在大眾生活中的價值,王玉正在籌建抽紗刺繡非遺傳習館,勵志把紡織非遺的精髓保護好、傳承好,用真誠和熱情傳遞紡織非遺的價值,為世界文化多樣性貢獻自己的力量。
02
鄧麗元,漢族,紅館旗袍創始人、中國服裝協會國風專委會副主任委員、蘇州絲綢行業協會常務理事、北京服裝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特聘講師
2007年,鄧麗元與母親共同創辦紅館旗袍品牌,至今已17年,品牌致力于復原百年前手工古法旗袍的制作工藝。2019年,鄧麗元創作的古法旗袍作品入圍IYDC國際青年設計師邀請賽;2020年,獲得淘寶官方認證“淘寶手藝人”稱號并兼任世界大學生時尚設計大賽評委,同年獲得國家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人群研培計劃“杰出匠人”稱號。鄧麗元以古法手工旗袍為載體,研發基地坐落于昆山市北京服裝學院晨風時尚產業學院,從產品研發、手工制作和教學教研等多維度全方位的打造現代“新非遺古法旗袍品牌”。
近年來,鄧麗元更加注重古法手工旗袍的學術研究,在業內成績斐然。2021年至今擔任東華大學校外研究生導師專注于古法手工旗袍課題研究;2023 年擔任中國民族服飾研究會常務理事并聯合出版論文集。此外,圍繞文旅部《“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等相關文件要求,配合鄉村振興、社區治理等國家重大戰略,參加北京服裝學院與大涼山州婦聯組織的彝繡項目,深入彝族貧困地區考察,并將調研成果轉化成作品在北京時裝周發布,獲得2020北京時裝周最佳設計獎。與此同時與北京服裝學院、東華大學、山東工藝美院等多所開展高校協同育人項目,宣講非遺技藝,開展紡織非遺技能培訓。同時在中國婦聯巧娘協會授課,傳授古法旗袍手藝,尤其是帶領居家及留守婦女就業創業。
03
贠天祥,漢族,北京時尚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北京時裝周組委會執行主席
贠天祥始終堅持做好紡織非遺的時尚傳播者, 以“給中國品牌把握時尚話語權的機會”為己任,致力于推動紡織非遺的高水平、高質量發展。自2016年北京時裝周創辦以來,贠天祥作為主要發起者、策劃者、推動者之一,分管北京時裝周各項重點工作,親自對接全國知名紡織非遺人,策劃流行發布及展覽展示相關活動,落地首都時尚文化地標。八年間,將“紡織非遺”概念融入40余場時尚活動,并將非遺大秀植入歷年北京時裝周開幕式、閉幕式中,以時尚文化為媒,有效傳播紡織非遺傳承與發展成果,堅持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讀懂中國之美。
2020年,贠天祥主導創建非遺時尚展示交流平臺,聚合全國紡織非遺資源,打造系列紡織非遺時尚交流活動,引領紡織非遺時尚文化設計創新,助推中國紡織非遺時尚化、年輕化、科技化、國際化發展。2022年,根據中宣部文改辦有關通知,北京時裝周“北京非遺時尚文化孵化平臺”確定入選為國家文化產業發展項目庫第二批入庫項目。
自2021年以來,贠天祥連續三年策劃實施北京與新疆和田“非遺時尚”主題秀展活動,有效推動國家級紡織非遺——艾德萊斯綢的設計升級和品牌培育;2023年,牽頭策劃SS2024北京時裝周開幕盛典在前門大街舉行,聚焦北京中軸文化,展現傳統與時尚、歷史與未來的獨特審美范式;策劃“三江源起 ‘玉’見北京”——北京·玉樹文化交流月項目,將玉樹藏袍、織錦、青繡等文化元素以時裝系列呈現,同時舉辦玉樹民俗文化展、非遺時尚沙龍等系列活動,推動玉樹非遺文化在現代服飾設計中的創新化、時尚化運用。
04
蘇曉莉,回族,青海省政協委員、海東市人大代表、青海省刺繡行業協會會長、青繡數字化總部經濟負責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省級傳承人
蘇曉莉帶領團隊成立青海省刺繡行業協會、青海青繡數字化總部,積極開發青繡市場,培養設計人才,堅持設計創新,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現代生活中,把傳統元素和現實需求在刺繡文化創意產品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帶領著各族婦女團結互助、共同奮斗,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增收,解決了部分農村留守婦女的就業問題,更發揮出少數民族婦女在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其中,培訓工坊帶頭人50余人,培訓繡娘2000余人,孵化10余家企業并簽訂青繡訂單,與全省青繡非遺工坊、培育企業三年累計實現銷售收入2.23億元,輻射帶動5萬余名繡娘、繡郎就業增收,致富奔小康。
蘇曉莉在紡織非遺領域的工作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獲得一系列榮譽稱號。其中,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蘇曉莉“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此外,她還入選“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候選名單、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杰出人物、新時代旅游業女性榜樣、青海十大影響力品牌人物、全國高級工藝美術師、全國高級國禮藝術家、全國鄉村工匠、青海三八紅旗手、“全國最美家鄉人•突出貢獻獎”等。蘇曉莉還被評為金磚國家女性創新大賽“木蘭獎”,成為獲得該獎的三個中國代表之中鄉村振興領域的唯一一名。
05
李素芳,瑤族,廣西過山瑤家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瑤族服飾)自治區級傳承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委員,廣西“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廣西工匠
李素芳把企業資金引入瑤山村落,建設鄉村創意就業工坊,助推當地農村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工作。她創建創辦瑤族服飾制作工坊,生產瑤族服飾和服飾刺繡衍生產品,堅持以“公司(設計生產營銷中心)+基地(文化和技藝傳承培訓體驗、鄉村扶貧車間)+農戶(繡娘工坊)”的模式進行產品設計制作與生產,創建了“前店后村”的“非遺”生產性保護模式,安排居家靈活就業農村繡娘500 余名,為員工和繡娘家庭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每年生產瑤繡產品 2.1萬余件,其中2種刺繡作品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征集,做成商務筆記本的配飾;設計生產的瑤族服飾走上了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開幕儀式。
李素芳還積極參加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全國工藝品交易會、中國旅游商品博覽會、澳門國際旅游產業博覽會等各類高規格的展會 200 多場次,近100 件作品獲得各類各級獎項。除此之外,李素芳應邀到中央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赤峰學院、珠海學院、賀州學院等高等院校以及當地中小學和多個培訓班,為20000 余人傳授瑤族服飾文化和瑤族傳統刺繡技藝課程。她還熱心公益,為山區學校開展捐資助教活動,捐助民族校服和家庭困難學生,積極參與政府主導的公益捐助慈善活動。
06
李蓉麗,傣族,云南綠野經貿有限公司總經理、昆明玖雍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設計總監、正高級工藝美術師,云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昆明市五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染色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第十五屆昆明市人大代表
多年來,李蓉麗一直致力于非遺事業,專注布藝類民族工藝品——傳統刺繡和染織的設計創新、制作及時尚產品領域開發,秉承“根在傳統、源于民族、創造時尚”的理念,先后創立云南綠野經貿有限公司、昆明玖雍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并被國家相關部委、機構授予“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等,其品牌及產品榮獲“云南省文化產業知名品牌”“中國品牌旅游商品”等。
李蓉麗帶領團隊采用植物染色、扎染、刺繡、手工織布等創作了大量作品,遠銷世界各地,創造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其作品三次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手工藝理事會頒發的“杰出手工藝徽章”,榮獲國家級,省級設計類、工藝美術類、旅游商品類的金銀銅獎數十項,獲多項外觀設計、發明專利。事跡多次被官方主流媒體報道。
李蓉麗義務幫助石屏縣哨沖鄉民族社區成立刺繡協會,點燃民族社區百姓對傳統刺繡的熱愛與信心;與云南省花腰彝族刺繡非遺項目傳承人合作,為繡娘創造工作機會,帶動了地方刺繡產業發展。對云南瀕危特色火草紡織進行保護性開發,在麗江永勝、昆明五華區等地對其手藝人培訓,開發與火草紡織相關的在地文化旅游項目,包括體驗研學、鄉村旅游、地域特色手工文創產品開發等。李蓉麗通過創新設計、市場開發與非遺保護結合,讓古老的紡織手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活態傳承。
07
張榮華,漢族,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副會長,全國工商聯女企業家商會會長,天津榮程祥泰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曾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全國三八紅旗手”“光彩事業發起實施25周年紀念章”等榮譽稱號
為責任而生,為使命而活,為傳承而前行!張榮華十年非遺堅守,傳承初心不變,始終致力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通過古今結合活化技藝、東西方文化融合創新發展及數字化轉化,助推了紡織非遺的產業化、生活化、市場化發展。
張榮華積極挖掘整理傳統文化符號元素,打造56個民族體驗館,梳理中國傳統建筑裝飾紋樣,完成瑞獸、植物、民俗、典故等類別近百種建筑吉祥紋樣圖案。開展少數民族傳統村寨采風行動,對四大名錦、四大名繡及21種少數民族織錦、27種少數民族刺繡進行挖掘整理,形成錦繡中華——中國織錦刺繡資料匯編。還加強對宋錦傳統織造技藝保護,聯動宋錦織造技藝唯一國家級傳承人錢小萍古絲綢復制研究所,共同對宋錦傳統紋樣進行數字化轉化,探索并開發數字藏品。
張榮華親自指導紡織非遺文化創新產品,與京津冀五十多所高校、百余所中小學校達成非遺進校園課程合作,輻射人群超5萬人;成功開發花樣YOUNG非遺系列材料包18大類近30款,包括銀絲鑲嵌、草木扎染等,真正讓紡織非遺技藝走進課堂、融入生活,讓人們近距離感悟紡織非遺文化的無限魅力及寶貴價值。其中,開發的非遺錦盒,體現紡織文創產品互動性,訂制采購達10萬+,亮相澳中博覽會等國際舞臺,助力中國非遺走向世界!
08
陳喬,漢族,廣州筑夢服裝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級項目廣繡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廣東十佳服裝設計師,第三屆廣州市工藝美術大師,第四屆廣東紡織服裝非遺推廣大使
陳喬擅長廣繡與服裝服飾融合創新設計,以產-學-研新的運營模式填補了市場企業少有的產學研空白,在研發廣繡技藝產品創新和文化振興作出突出的貢獻。產品研發方面,將香云紗面料與廣繡工藝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特色結合起來在服裝服飾、文創產品上的創新運用,稱為雙非遺元素,深受市場喜愛。此外,受廣州信息時報邀請以廣繡工藝設計87版《紅樓夢》三大主角寶玉、黛玉、寶釵和襲人戲服及迷你版復刻再設計,深受大家喜愛。
近年來,還致力在廣繡公益教學上做出重大貢獻,受廣州市文化館、廣州市天河區文化館、廣州市少兒圖書館等單位邀請為市民公益授課多場,積極推廣廣繡技藝,為學校、社區、社會培養廣繡技藝人員多名,直接受益1000多萬人次。
在科研方面主持多項省部級、市級、校級非遺科研課題,建設廣東生態工程職業學院“陳喬廣繡技能大師工作室”,主持廣東省教育廳高校青年創新人才類項目,2019年發布廣東時裝周 “陳喬-嶺南文化.非遺廣繡嫁衣發布會”,是廣東首場每套服裝以廣繡工藝制作設計,獲得社會各界高度認可。獲“2019年度廣繡女裝設計獎”等國家級、省級獎項30多項,授權廣繡技藝實用新型、外觀專利共27項。近年來多次受邀為各大單位進行廣繡服裝秀展演及作品展覽,獲得多家主流媒體報道。
09
陳洪江,漢族,諸暨市政協委員,諸暨市網絡界人士聯誼會會長,璽愛珠寶創始人
近年來陳洪江深入諸暨非遺、諸暨紡織、諸暨珠寶等領域,利用“諸暨市網絡界人士聯誼會”平臺資源,培養電商主播,實現產業聯動,孵化以互聯網傳播新業態為諸暨優勢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助力。
為探索產業聯動效應,他推出紡織非遺與珠寶文創產品,拉動美麗經濟,弘揚西施美麗文化,傳承民族服飾典故,組織策劃第六屆諸暨市旗袍文化藝術節,將中國傳統服飾與珍珠飾品巧妙結合,五色交輝、相得益彰,通過旗袍視覺藝術闡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彰顯時尚秀場新高度,助推諸暨市傳統服飾文化發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文旅融合發展、多元產業培育創造空間。
陳洪江以現代企業家思想,貫徹國家“三品”戰略理念,認為產品設計創新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產品附加值、市場占有率的有效途徑。他在工作中積極參與傳統文化交流及展覽展示活動,分析消費者心理,與市場需求對標,以產品功能性、美觀性和觀賞性形成互動,研發跨界融合非遺產品,利用電商平臺、網紅主播帶貨試銷。
組織搭建內測版“諸暨非遺創新設計資源協作平臺”,籌建“諸暨非遺產業協會”,為下一步梳理諸暨非遺資源、搭建專家體系,開展技能培訓,舉辦展覽展賽事,區域品牌孵化,非遺成果轉化等工作夯實基礎,為諸暨非遺文化產業發展賦能。